焦慮情緒善轉移 也可成為生活助力

簡嘉佑 2022/10/19 15:57 點閱 9070 次
現代社會中,焦慮症病患的比例愈來愈高,讓許多民眾對焦慮是避之唯恐不及。(Photo by owlgray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現代社會中,焦慮症病患的比例愈來愈高,讓許多民眾對焦慮是避之唯恐不及。(Photo by owlgray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讓焦慮成為人生的助力!現代社會中,焦慮症病患的比例愈來愈高,如美國就有31%的民眾曾歷經焦慮症的狀況。然而,適度的焦慮其實有助於民眾思考未來的種種可能性,更能從中找到機會,應把握「傾聽內心」、「善用機會」與「適時放鬆」等方法,讓焦慮成為生活的助力。

焦慮比率攀高

BBC》報導,民眾歷經焦慮的比例愈來愈高,全世界在Google上搜尋「焦慮」(anxiety)的次數自2004年以來,上升超過300%。如美國就有31%的民眾曾歷經焦慮症的狀況,包括恐慌症、社交恐懼症等不同病症。

然而,生物學家發現,包括憤怒、恐懼或焦慮等負面情緒,並沒有隨著數萬年的演化而消失,主要的原因是這些情緒實際上有助於人類的生存,更有著傳遞資訊的功能,如恐懼感能讓人類本能性迴避危險的東西。

善用焦慮成助力

其中,焦慮感是面對不確定未來而產生的情緒,人類會設想未來的種種可能性,不僅能避免可能的危險,也會積極爭取更正面的結果。同時,但大腦在焦慮時也會變更加專注,並促使民眾關心工作或人際關係,更可提高工作效率。

但現代社會廣泛的將「焦慮」視為嚴重且危險的問題,是需要根除的疾病。但其實日常的焦慮是有益的,如哈佛研究表明,當患有社交焦慮症的群眾做公眾演講時,只要教導他們「把焦慮視為迎接挑戰的訊號」,他們的表現都會變得更好、更有自信,心跳與血壓等身體數值也會有更穩定的表現。

民眾可以在焦慮時,思考相關成因,並釐清未來可能出現的危害與機會,更有助於提高注意力與學習能力。然而,如果焦慮令你混亂時,就試著聽聽音樂、讀首詩等方式,減緩情緒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