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

醒報編輯 2022/10/13 19:11 點閱 2353 次

不完美世界中的不完美的空氣,它的毒害與我們的日常健康息息相關。全世界有超過九成的人都在呼吸空氣污染,你我都逃不過。空氣污染不只造成肺臟疾病及過敏,還可能導致心臟疾病、癌症、中風及失智症。

那麼,空氣污染從何而來?其實來源超乎你的想像,自人類用火開始,空氣污染便成為永恆的命題,而大自然的火山、野火、沙漠,到人類的煙囪、汽車與各種家用清潔劑,空氣污染無所不在。

毒藥指的是只要你體內有足量便能致命或對你造成傷害的物質。空氣污然就具有同樣效果,儘管較為緩慢,但更加兇殘、更不著痕跡。

不著痕跡的毒

如果中了污染的毒,你不會在幾秒或幾分鐘內就死亡,而會花上數年或甚至數十年的時間,而你很可能根本不會發現自己中毒了。然而,多虧了長期呼吸有毒的污染空氣,今年與可預見之未來裡的每一年當中,都將有上百萬人因此提早離世。

在這個將近有80億人口的世界之中,700萬∼1000萬人早逝或許聽起來沒有很多,那差不多是每1000人中有一人——聽起來更不怎麼樣——可是毒藥的效力不光只有奪走性命;如果我們說的量是最終因為髒空氣的慢性影響而喪命的人,那因此飽受痛苦、健康受礙的人數則更多。

自然空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空氣污染造成的死因佔死於心臟疾病的總人數四分之一、中風總人數四分之一、慢性呼吸道疾病總人數40%以上,與肺癌總人數近三分之一。我們當中有百分之九十幾的人,也就是69億人口,不管在室內、戶外都呼吸著受到污染的空氣,壽命因此被砍掉短自幾個月、長至數年的時間。

針對空氣污染的蒐證感覺不甚明確,幾乎不可能指出特定的被害者,因為「空氣污染」本身就很矛盾,首先,光是「自然」空氣這一點就可能會違反污染的簡易定義。從滾沸的火山煙流到散發香氣的松樹,以及被閃電擊中而引起的森林野火,有太多跟人類毫無關聯的自然空污案例。

人類「本質上」就是污染者

第二,要想像出一個完全沒有任何空氣污染的世界很困難,而且短期內要達成這件事也不太可能。實際上,人類文明走到今天,從用火到電動車的寧靜風暴,每一步都跟製造大量污染脫不了關係。人類「本質上」就是污染者,並非偶然,而且大概永遠皆然。

第三,我們常在基於好意的情況下製造污染。不管你喜不喜歡,你在蓋學校、行駛救護車、滅火,或是為女兒烤生日蛋糕時,都在製造空氣污染——要把這些無害的事視作「毒害人類」真的很難。

根據一個權威性的定義,「毒藥能被吞食、透過肌膚吸收、注射、吸入,或濺入眼中」;正如同毒藥,空氣污染也能透過肌膚吸收、對眼睛造成危害,也能藉由呼吸進入體內。

亞臨床病徵

就其他方面而論,污染跟毒藥呈現不同犯罪手法。毒藥會讓我們感到驚駭,是因為它們很戲劇化、很罕見;對比之下,空氣污染看似乏善可陳、無處不在。雖然把焦點放在最慘受害者的作法很誘人,但重要的是別忘了那些人只是冰山一角。

儘管空氣污染的影響遍及全人類,但它對某些群體的影響尤甚——窮人、少數民族、年長者、於繁忙道路旁的學校就學的孩童、居住於開發中國家的人們、慢性疾病患者,甚至包括未出生的胎兒,這些都處於最嚴重受災戶之列。

水壓與氣壓

地球上的萬物都是被地心引力所拉住的,就連我們稱之為大氣的那層氣體也是一樣,但要想像並理解這件事的含義確實困難。地球的所有大氣厚度約600公里(約比帝國大廈高上1,500倍),但真正引起我們興趣的是對流層(距離地面18公里的一小部分)。這一層是天氣的家,亦即一般所說的「空氣」,因此也是空氣污染的家。

如果你有在游泳池稍微潛入水裡,能深刻感受到水壓——潛得愈深,在你上方的水體就愈多,壓在你身上的力也會愈大;同樣的邏輯恰能夠套用到圍繞在地球四周的氣體上。

不過,雖然我們都很有默契地熟知氣象預報所說的「氣壓」這種抽象概念,但不知怎麼地,我們好像不太懂住在600公里厚的空氣「壓縮分子」湯之下,如同住在大海裡、被迫聚集在海床上的魚,這般實際情況究竟為何。

為什麼需要氧氣?

事實上,空氣是一種看不見、也感覺不到的東西,但它所包含的氣體卻幾乎一視同仁地驅動著一切生命。如果說空氣是80%的氮氣與20%的氧氣所組成,那為什麼我們的身體用的是「氧氣」而不是氮氣呢?而且如果污染真的是這麼嚴重的問題,已經存在至少100萬年了,為什麼我們的身體還沒有演化到能夠避免它?

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很有趣。首先,氧氣是大氣中最有用的化學物質,比氮氣更容易產生反應、也更適合釋放能量,而演化正是從這項特性獲益。

我們的身體能輕易利用那些跟氧氣產生化學反應的食物來產生能量,但若要使用氮氣或其他氣體,事情就會變得比較複雜了,有時候甚至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試想植物,它們需要仰賴閃電把空中那些鍵結緊密的氮氣轉換成它們可以從土壤吸收的「食物」)。

不需要氧氣的生物

即便如此,少數一些生物確實不像我們那麼依賴氧氣,包括活躍於冒泡的海底熱泉按摩浴缸之中的巨型管蟲,呼吸著硫化氫,還有一種微型生物叫做兜甲(loriciferan),居住於地中海底部,可以在完全無氧的情況下生存。

這類生物會棲息在海床上並非偶然;不過即使有這些選項,旱鴨子仍然會選擇氧氣吧!人類在演化上的改變需時幾百萬年,而由火所造成的真正問題,尤其是高風險且集中的「都會」污染,只能回溯到幾千年以前。

完美空氣

假如我們可以把人類從整個畫面中抽掉——理論上就會很完美——那麼,未受污染的空氣究竟長怎樣?

乾空氣幾乎由兩種氣體組成,即氮氣(78%)與氧氣(21%),其餘的成分大多為氬氣,還有一小撮二氧化碳。另外也有非常少量的其他氣體。假設現在你拿了一間正常大小的房間的空氣量,除了氧氣所佔去的50公分左右厚度的範圍之外,氮氣會填滿整個空間。氬氣大概是積在底部約2.5公分的量,而二氧化碳差不多可以填入放在角落的五罐牛奶瓶。

注意,這個畫面稍有誤導之嫌,因為我們的星球上有70%的面積被水覆蓋,而且事實上空氣根本不是乾的。但就算把水蒸氣加入也不會有太大改變,其他氣體就只是有禮貌地上移讓出空間——如果把3%左右的水蒸氣加到空氣裡,氮氣的含量就會降低(至約75%)、氧氣含量稍微減少(至20%),然後其他氣體再變得更少。

想像其他星球的大氣

有一種方法可以欣賞「完美」地球大氣的這個概念,就是去設想其他星球的大氣。那些有關外星人駕著飛碟突然降臨地球的假設,全都忽略了一項關於星際旅遊的根本性問題——來自外太空、滿懷好奇心的生物,要在像地球這般如此迥異的氣候下生存,想必會經歷一番掙扎。

舉例來說,火星的大氣狀況完全顛倒——它的「空氣」幾乎全都是二氧化碳(95%),而地球上常見的氣體(氮氣、氧氣及氬氣)在那裡僅非常少量;至於水,過去可能很多,但現在已經非常難找到。另一方面,主宰木星的是一團團的氫氣雲(約 90%)及氦氣(約 10%),加上微量的氨氣、甲烷和水蒸氣蹤跡。(昀恬/輯)

《窒息》
作者:克里斯・伍德福特(科普作家)
出版社:晨星

其他書訊: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
作者:蔡英俊(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中國文學傳統,以抒情詩為勝場,對於抒情詩的體式、美學分析,與由之而來的對抒情傳統之批評與討論甚多;尤其情與景的關係,向為中國詩歌理論裏的關鍵問題,宋以後的詩評家常強調「情景交融」的重要性。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追溯比興、物色、情景交融一線相承的發展脈絡,為中國詩論中的情景理論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圖像,不僅著重情景問題的理論分析,更有助於深入了解其理論意義。

《生物世界的數學遊戲》
作者:史都華
出版社:天下文化

駱駝走路時四隻腳的先後順序,有什麼模式?神仙魚的美麗條紋與向日葵的交錯螺線,是怎麼來的?除了基因外,生物樣貌的重要推手竟然是——數學。

「生物數學」這個新學門也帶來更深層的思考:如果生命可以用數學方程式詮釋,那我們該怎麼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生命還能保有自主性嗎?這些規律將怎麼被運用?又會怎麼影響人與自然的關係?

本書詮釋生命為「基因與數學的協奏曲」,找出新邏輯認識生命,並提供多一種角度來探索世界。

《世界觀佈道》
作者:大衛.卡奇(哥倫比亞大學跨文化研究教授)
出版社:橄欖

不知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想與朋友傳福音,卻不知怎麼開口;想和家人分享基督,卻因信仰不同而困擾;遇到素不相識的人想和其分享耶穌,卻不好意思直接開口。

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對生活的看法與態度也是百百種,當我們想要將信仰分享給他人時,都希望對方能得到救恩,但有時卻可能因急於求成而被拒絕。作者大衛.卡奇博士是一位從事跨文化研究的教授,他以畢生的研究以及生命經驗,淬鍊出此本《世界觀佈道:有關生命的七個重要問題》,期望更多人能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而能與他人分享耶穌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