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歲月〉人生幸福習題

朱全斌 2022/10/03 16:22 點閱 2723 次

嬰兒潮世代的我,出生於戰後百廢待舉,經濟成長的年代,能夠維持生計,逐步提升自己跟家人的物質生活,是我輩人生首要追求的目標。在選擇就業方向時,以符合興趣為主的固然有,更多人是以能否賺到錢為考量。

壯年時忙工作

一轉眼數十年過去,三、四年級生如今均已耳順之年,因為適逢台灣向上爬升的階段,卡到位置也掌握了主要的社會資源,人生也已到了可以收成,享受豐碩果實的時候了。我觀察身邊的朋友,大都擁有自己的房產與積蓄,境況比五年級的學運世代或是六年級的夾心世代要好很多。

物質生活無虞,就代表他們幸福嗎?或者該問,他們能夠過著年輕時所嚮往的家庭和樂、夫妻和睦、子女孝順的理想晚年嗎?

享受一個人的自由

幸福的感受是主觀的,我發現就算配偶健在,有兒有女,許多人也不見得就會選擇跟家人一起生活。以我身邊的例子來看,越有能力做選擇的,似乎更享受一個人過自由自在的日子。

當然我說的是比較特殊的例子,那些生活單純,從上班族退休,按照傳統方式生活的,仍佔多數,甚至很多人仍不得閒,忙著幫兒女帶孫子。但也有不少曾經四處闖蕩,事業成功的典範,選擇一個人孤單地過日子。前者可能樂在其中,但是後者絕不會羨慕前者的生活。

這些朋友大都在年輕時就赴美求學、就業,在80、90年代交接時,赴中國大陸闖蕩,他們很幸運地在對的時間到了對的地方發展,賺了不少錢,也在台、美、中三地都有自己的產業,説是狡兔三窟也只是剛好而已。

追求財富 失了幸福

但弔詭的是,因為當初移民的緣故,當家人都住在美國不願意離開時,他們卻寧願隻身住在台灣或大陸,也不要在美國跟家人一起住。

背後的原因很多種,但除了不喜歡美式生活,最主要的卻是跟家人關係漸行漸遠,各自有了自己生活的軸心與興趣,已經無法在一起生活了。

這其實是年輕時他們為了追求財富所付出的代價。當年努力工作,遠赴異地拼經濟,錯過了小孩成長的階段,也犧牲了跟伴侶相處的時間,等到物質條件改善了,家人卻變得陌生了。

活在當下才幸福

我有一個同學,調派外地工作十幾年,退休後回到紐約的家中,卻發現連自己的房間都沒有了。另一位同學因為兒子太忙,當他千里迢迢飛回美國探望,卻只透過秘書見到一小時。而因為財務問題跟兒女鬧僵,甚至數年不講話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我們人生每個階段,都在依據當時的判斷做不同的選擇,在這些案例中,如果當事人把個人的成就優先放在與家人相處的選項前,那承受這樣的後果也沒什麼好遺憾的。

如果目標是讓家人過更幸福的日子,那我們從中可以得到的提醒是幸福的定義不光是由物質決定的,有品質與溫暖的陪伴也一樣重要啊!幸福應該是,活在每個當下,而不是寄託於未來呀,因為到頭來可能會是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