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迷因」成為一把難掌握的雙面刃!迷因指的是在網路上快速傳播並爆紅的文字、圖片或影片,已成為現今不可或缺的網路溝通方式。然而,迷因已成為許多民眾為了躲避威權政府審查,進一步表達觀點的方式,但也被不肖人士用來散播錯誤資訊、抹黑特定人士,反而加劇了社會分化。
用以迴避威權審查
《BBC》報導,在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迷因(memes)已在網路世界無所不在,更成為許多時下年輕人交流的方式,如每天於instagram上提到「meme」的貼文數以百萬計。研究指出,迷因已是自成一格的流行語言,有著傳遞文化、建立群眾的集體認同等功能
《研究》指出,當女性意識抬頭,許多女性出面揭發過往遭到他人性欺凌、性侵害的經驗,並全球掀起#Metoo運動。但中國反而透過網路審查,壓制相關的女權運動。用戶只要提到Metoo,就會被刪文、封鎖帳號等,甚至有女權運動者被詆毀為「境外勢力派來顛覆中國政權」的工具
然而,中國女權運動人士為了迴避政府審查,就透過組合米飯與兔子的圖片,形成「米兔」的迷因(發音近似於Metoo),並在短時間內大量流傳,踢爆許多政治權貴、資深媒體人等不為人知的性醜聞。有迷因創造者指出,將有爭議性的內容鑲嵌到如貓咪、犬隻等可愛的圖像中,偽裝成微不足道的圖片,就比較不會被政府標記和屏蔽。
加速傳播陰謀論
但迷因也有它的黑暗面,常被不肖人士用來散佈錯誤資訊或陰謀論,如新冠肺炎肆虐期間就常出現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病毒能透過5G傳播等資訊。法醫心理學家傑克警告,「人在對事情缺乏認識的狀況下,能找到什麼資訊,就會相信什麼資訊」。
另一位心理專家佩邱警告,迷因在心理健康比較脆弱的群眾中,恐形成相當厚的「同溫層」。她說,「如果你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當發現有某個人或一群人與自己有著共同的觀點,就會得到歸屬感,甚至成為一種信念」。
愛丁堡大學學者格利帕表示,迷因究竟是好是壞,取決於我們選擇如何使用這新興的溝通模式。她說,「迷因是中立的,端看創作者想要賦予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