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臺東連續大地震 防災不可輕忽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2/09/21 12:39 點閱 2557 次

本月17及18日,臺東關山及池上分別發生芮氏規模6.4及6.8的強震,震源深度僅約7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地表震度達到6強級,造成臺東與花蓮地區有民宅及校舍崩塌、多座大橋斷裂、鐵公路中斷、停電等災情,並釀成1人死亡、上百人受傷,是2018年2月花蓮地震之後,4年來最嚴重的地震災害。

強震的背景

就二起地震的序列來看,震央從南邊的關山開始,逐漸往北邊的玉里發展,整體延伸約100公里,相當可觀。通常強烈地震發生之後,餘震會持續一段時間,根據觀察,這二起強震發生後,至20日已引發了超過170次餘震,發生頻率隨時間逐漸遞減。

由這二起地震的震源機制與餘震分布顯示,地震是由北北東走向、朝西高角度傾斜的左移滑移斷層所致。由於斷層背景資料不足,這二起地震的錯動誘發原因有不同的推測。一種認為兩起地震同屬中央山脈斷層系統,17日的關山為較大的前震,18日的池上才是主震;另一種主張,兩起地震分屬不同斷層,應該皆為獨立的主震,只是因17日的關山斷層的活動,才誘發了18日池上斷層的錯動。目前這二種看法都只是初步判斷,實際情形仍待更深入的研究來證實。

斷層系統研究要加強

臺灣受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長期擠壓,島上原本就密布許多斷層。過去地質調查顯示,花東縱谷縫合帶西側有活躍的中央山脈斷層,東側海岸山脈則有知名的縱谷斷層,兩個斷層系統之間常有地震活動的連動現象。

從1999年集集大地震後,中央地質調查所開始啟動活動斷層調查,至今已經公告的活動斷層有36條,其中玉里、池上、鹿野3條活動斷層與本次的地震密切相關。然而地調所的活動斷層資訊,與傳統的中央山脈斷層、縱谷斷層的分布,仍有許多不一致的情形,影響了本次二起地震的判斷,顯示臺灣斷層資料的整合,需要迫切推動。

今年地震活躍

這次東部連續發生二起強烈地震的時間恰好正逢周末假日,當時沒有學生上課,加上花東人口密度較低、高樓建築較少,因此傷亡不大實屬萬幸。然而,我們的地震危機還在醞釀中。

臺灣平均每年規模6以上的地震為3.4個,規模5~6之間的地震為25.6個;但本年迄今規模6以上的強震已經發生了7個,規模5~6之間的地震更達33個,顯示已進入了「地震活躍期」。

再者,臺灣自2018年9月以來,有感地震的次數異常偏低,代表板塊擠壓的能量釋放不夠,發生大地震的風險快速上升。如今東部自3月以來就發生多起規模6以上的強烈地震,自然有助釋放板塊擠壓的能量;反觀西部長期累積的能量,仍然還沒有獲得紓解,因此臺灣西部的強震風險仍在提升。西部地區人口稠密,老舊建物又多,工業區遍布,需要提高防災警覺。

在921地震周年之前出現的臺東大震提醒我們,與地震相處是臺灣民眾的宿命,永遠都要積極努力的做好防災相應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