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公民九個麻煩的哲學問題》

醒報編輯 2022/09/13 20:19 點閱 2472 次

身為多元民主社會的公民,需要建立觀點、說明想法、理解不同意見。思考和溝通都可能遭遇困難,但要跟他人類共同決定社會的未來,這些事又非做不可。已上種種難題,讓這本書陪你思考。
公共議題是無法避免的,因為這些社會架構才能被建築起。如何理解公共議題的本質?如何對話、探討,終致獲得一些共識,讓社會轉動與前進,這些問題是每一位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

言論自由有邊界嗎?民主的國家都非常重視言論自由,保障每個人能對各種主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言論自由真的保障「所有」言論嗎?言論自由表示我們無論在什麼場合對誰說什麼內容都不會被處罰嗎?有沒有哪些言論其實根本就不受言論自由保障?如果有的話,邊界該畫在哪裡,又是根據什麼原則判定的呢?

為什麼要保障言論自由

在自由民主國家,即使發表的言論內容錯誤、非主流,甚至引人反感,政府與社會通常也不能處罰你。自由民主國家之所以要保障各種言論自由傳播,理由通常包括:人會犯錯、真理不能淪為教條、人民需要有自主性、資訊很重要、防止政府濫權等。

絕大多數的真理,人類都無法獨力直接獲得,只能不斷從試錯和彼此討論之中得來或逼近。然而,歷史不斷告訴我們,即使是整個社會相信已久的東西,也有可能不是事實。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前,人們相信宇宙繞著地球轉,許多社會在進入現代之前都認為女性天生就應該服從;某些社會到現在還相信黑人和原住民天生就是比較笨或是比較懶。如果我們不讓小眾、討人厭的言論自由傳播,就無法指出錯誤,修正認知。

質疑 避免盲從

你知道民主為什麼通常比專制好嗎?你知道為什麼「最大的質數」不存在嗎?你知道為什麼窮人不需要完全為自己的窘境「負責」嗎?我們仰賴各種信念過活,但未必想過每一條信念為什麼是對的。如果我們不讓人們質疑各種信念,即使某些信念真的是對的,我們也會搞不清楚它對在哪裡。這會使真理成為教條,使人們更為盲從,更難好好做自己,社會也會更難進步。

自由民主國家認為政府是人民的僕人,僕人無權幫主人決定要相信什麼、要過怎樣的生活。即使某些生活方式會讓自己和他人都過得更差;即使某些行為天理不容,希望人們不要去做,方法也應該是讓人民自己了解理由之後自己決定不去做,而不是因為服從政府的規劃。

如果言論無法自由傳播,我們將無法知道有哪些做法及思維,是自己所嚮往的;又有哪些物品及產品是自己想要的。如果某些價值被社會剔除,我們將會失去許多參考樣本,缺少對世界的認知,因此也可能使我們更難了解自己是誰。

言論自由的邊界

身為一位民主社會的公民,我們有督導政府的權力。行政、法律、經濟等等,政府的權力和資源已經很多了,若還能管制言論,執政者很容易就能消滅反對勢力、隱匿自己的醜聞、讓自己喜歡的人贏得選舉,若此情況發生,社會將會停止進步,更甚因此傷害到人民權力。

說到言論自由,人們最常引述的哲學著作就是彌爾的《論自由》。彌爾認為言論自由是讓每個人自己決定人生的核心條件,也是讓真理越辯越明的核心條件。他甚至認為不應該管制假訊息,而是要用更多討論、更多釋疑來讓人們了解真相。但有趣的是,如今我們討論該不該管制某些言論,甚至討論該不該管制其他行為的時候最常提到的原則,也正源自《論自由》。

這項原則稱為「傷害原則」:唯一能夠正當地違反人民意願,限制人民自由的理由,就是防止人民傷害他人。彌爾認為人們沒有傷害他人的自由,所以如果某項行為確定會傷害他人,我們就有理由限制。例如在人潮擁擠的地方高喊「失火了」,很可能讓人們彼此推擠受傷,甚至踩死人。這種時候我們可以確定人們的受傷是謊報失火引起的,這種謊報在當下造成了明確威脅。

言論如何造成傷害?

讀到這裡可能會想到:有一些言論確實會造成傷害!如果人們沒有傷害他人的自由,為什麼不能禁止假新聞、仇恨言論、錯誤的醫療保健資訊?
事實上,大部分自由民主國家的確會以法律處罰某些言論,例如誹謗、煽動暴力、侵犯隱私、造成公共危難,以及食品與藥品的不實標示或廣告。理由就是這些言論會傷害他人。但這些法律也經常引起爭議,爭議之處就在於「我們究竟要如何判定某項傷害是不是言論引起的」。

在人潮洶湧的地方高喊「失火了」,從言論到傷害之間的時間很短,我們很容易判斷兩者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但假訊息、誹謗、不實標示等等言論和傷害之間的時間往往很長。你需要依循錯誤的資訊保養身體好幾年甚至幾十年,肝腎才會出問題,過程中實在有太多可能的變化,我們很難「證明」錯誤資訊傷害了肝腎。

過去的彌爾和當代許多反對言論管制的人就是以此為由,認為絕大多數時候不應該去管制內容錯誤或不道德的言論。他們認為在從人們相信錯誤資訊到長期遵循之間,會經歷很多過程。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可以去指出錯誤的地方,並宣揚正確的版本。人們一旦開始討論、社會上一旦有更多不同的聲音,真理就會逐漸越辯越明,未來的傷害自然也就不會發生。

不信者恆不信

但當代越來越多人不接受這種觀點。照一些醫護人員的說法,醫院裡每天都有一大堆年紀較大的患者一直遵循錯誤的保健方法,怎麼講都講不聽,而且往往錯過關鍵診斷時間,就醫時已經藥石罔效。在前線推動政治、經濟、教育的專家也認為,假訊息防不勝防,錯誤說法或謠言一旦出現,在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就傳得到處都是;而且人們一旦相信就很容易先入為主,之後無論看到多少鐵證如山的澄清都不願意改變看法,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支持管制言論的人會認為,某些言論確實造成了傷害,需要管制甚至禁止。若你不願意管制和禁止,辯稱言論和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難以證明」,那你只是在推卸責任,甚至譴責受害者,認為那些人太不小心,才會相信假的言論。

難以證明真偽

但反對言論管制的人會認為,因為這些理由就去管制言論,只會讓社會變得服從權威。如果某項言論真的可能造成傷害,我們該做的並不是祭出禁令讓少數的專家幫整個社會篩選言論;而是花更多資源闢謠、發明更有效率的說法讓人們注意到言論的危險、改善討論環境讓人們更能了解哪些說法比較真實或比較善良。

兩種立場的不同,引申出更多後續的思考,如:真理能越辯越明嗎?當你相信有害言論,甚至根據有害言論而改變行為,誰應為此負責?而這些論題又因每個人接受資訊的環境,及思考角度有所不同而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而思考這些將會使我們社會更願意討論、交流不同的意見,從討論中,我們也能趨使社會進步使它更接近理想的樣貌。(秝淳/輯)

《現代公民九個麻煩的哲學問題》
作者:沃草烙哲學作者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通膨的恐懼》
作者:羅伯特.霍克特(國際貨幣顧問)亞倫.詹姆斯(哈佛大學哲學博士)
出版社: 樂金文化

現在,是了解「金錢是什麼」以及「央行在幹嘛」的最佳時機!一旦更了解金錢的本質與央行的能力,我們將知道如何能擁有更多的錢,以及貨幣政策如何協助修補我們的社會契約,讓我們不必老是擔心社會瀕臨崩潰。
本書帶來歷史、哲學和制度常識,告訴我們經濟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貨幣、銀行、赤字和公共債務本身帶來的神祕現象。

《屬於臺灣人的食與農》
作者:郭華仁(臺大農藝系教授)陳玠廷(農業科技研究員)等著
出版社: 開學文化

隨著全球經濟與農業模式的改變,除了造成土地劇烈的污染,依靠土地餵養的產業們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消費者的疑惑與不安也不斷地湧現。
每個人都是環境的一部分,同時被環境滋養著;土地與人們彼此的關係絕非僅止於緊密,而是根本上地身為一體。本書所刊載的九篇論文便是根據這個實踐導向,探討食農社會學的各種現象和食農議題在環境、技術、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和地方等多面向內涵的構成和反身性的實踐。

《我逃跑時的臉孔最勇敢》
作者: 尹圪(資深編輯)
出版社: 麥田

如果你的人生停滯不前,「逃」就對了!克服強烈的慣性,運用想像力描繪新生活,再以堅強的意志力戰勝未知的恐懼!我們常常仰賴他人的判斷,站在重要的人生交叉路口前,無能為力,只能逃避抉擇。我們將自己的命運交付他人之手、交給時間、交給命運,再感嘆人生世事不如意。逃跑其實是用來檢視、調整自己。逃跑需要的勇氣和挑戰的勇氣並沒有什麼不同。
本書作者在本書列舉了各種哲學與文學的教誨,教你將逃跑從卑鄙的藉口轉為勇敢的理由,幫助你鼓起勇氣逃跑,活出真正的自己,尋覓到自己的勝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