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來人性光輝的視角─賀台灣醒報

醒報編輯部 2022/09/01 20:26 點閱 2428 次
政大傳播學院教授蘇蘅(圖)說,除了年輕同仁的新聞不時為其他媒體採用外,林意玲自己仍在第一線跑新聞。報紙資本雖少,人手不足,內容精簡,仍在大媒體環視下殺出重圍。(網路截圖)
政大傳播學院教授蘇蘅(圖)說,除了年輕同仁的新聞不時為其他媒體採用外,林意玲自己仍在第一線跑新聞。報紙資本雖少,人手不足,內容精簡,仍在大媒體環視下殺出重圍。(網路截圖)

蘇蘅 (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以堅持新聞的專業、純淨與深度為理想的台灣醒報,創辦迄今已經14年。

今周刊當年曾形容這份報紙是「林意玲一手創立的媒體──《台灣醒報》,是全台灣最小、最年輕的報紙,成立三年來還在虧損中;為了省錢,它甚至只有在網路上發行。雖然知名度低、規模小,但她仍在關鍵時刻發聲…」。

關鍵時刻發聲

14年後,台灣醒報依然屹立,而且蛻變成集合「文字新聞」、「影音新聞」、「廣播」、「電子報」和「手機新聞」等多媒體呈現方式,達成「五媒合一」的數位匯流。也依然在重要時刻發聲。不得不佩服創辦人林意玲的勇氣與毅力。

除了年輕同仁的新聞不時為其他媒體採用外,林意玲自己仍在第一線跑新聞。報紙資本雖少,人手不足,內容精簡,仍在大媒體環視下殺出重圍。告訴所有人這裡有個另類媒體,仍有生存空間。充分發揮中央日報老記者陸鏗所說,一日記者、終身記者。

一日記者、終身記者

2020年以來,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各國媒體的新聞閱讀和廣告收入快速下滑,就在前兩天(8月30日)華盛頓郵報報告業績受重挫的壞消息:在川普帶動驚人的新聞熱潮退潮後,疫情帶給華郵重創,過去一年營收停滯不前,該報數位閱讀和數位廣告雙雙收黑,廣告收入下跌一成五,還準備裁員。

紙媒歷經多年實驗,積極推動數位化,報紙媒體大多發現,追求消費者轉向線上閱讀才有活路,但這也是一種高強度的強迫行為,是否一定帶來營收,非常不確定。

高質量的數位新聞

但是近年國外許多優質媒體仍相繼投入高質量的數位新聞製作,用以帶動讀者深度參與,反過來更可促進收入增長,帶動進一步投資的良性循環。欣見台灣醒報基於對新聞的熱愛,身體力行,不改其志。

如今新聞界雖洞悉科技和新聞內容的關係愈來愈緊密,「隨時隨地」成為讀者最重要的取得新聞方式,各種網路新聞更普遍用於日常生活和社交談資,碎片化閱讀已是常態。這些都是人們生活的日常。也逼使媒體經營者不斷探索新定位,不斷找尋新方向。

台灣醒報堅持至今,鍥而不捨,致力於用新聞帶來更多人性光輝和美麗的視角。希望再創新聞奇蹟。由衷給予祝福,感謝為社會保存一股清流。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