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漫談〉從歷史看貧富差距的可怕

于國欽 2022/08/30 12:49 點閱 4357 次

貧富差距是個老問題,自有人類以來,就有階級之別,因此這個問題始終存在,若沒這個問題,馬克斯不必寫資本論,狄更斯也寫不出孤雛淚了。

貧富差距統計

主計總處幾天前公布了2021年貧富差距統計,台灣社會前20%家庭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220.6萬元,而後20%僅35.9萬元,兩者差距6.15倍,創了十年來最大的差距,反映貧富差距又擴大了。

長期以來,政府官員不太喜歡用「貧富差距」來形容這項統計,因為他們認為貧富是資產財富,是存量統計,而這份調查的所得是流量,因此他們認為以所得差距、所得分配形容比較適當。

從統計上而言,政府官員說得沒錯,然而所得與財富並非獨立的兩項統計,彼此有很強的因果關係,所得差距可以反映財富分配的變化,以貧富差距形容,並無不妥。

貧富差距有多大?

再者,我們就要問了,政府的財富分配統計又在哪裡?除了1991年那一份國富調查曾公布過,三十年來已成絕響,如此我們又如何了解政府官員口中所說的貧富差距?

事實上,依1991年的國富調查,前20%家庭的財富是後20%的16.8倍,而同年所得差距僅4.97倍,以最簡單的線性估計(財富差距是所得差距的3.38倍),隨著所得差距擴大,如今財富差距已逾20倍,不過,所得與財富並非線性關係,實際差距絕對會更大,而究竟貧富差距有多大?則須由政府運用大數據加以估計,答案才會出來,然而,從二十多年來政府對是項統計工作的消極態度看來,這項統計仍是遙遙無期。

因此,我們目前要明白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只能憑籍每年公布一次的家庭收支調查,或者還可參考所得稅檔的細部資料,此外別無他途,而這兩份資料都告訴我們台灣的所得差距持續擴大,有錢人更有錢,窮的家庭更窮,有錢的家庭仍有許多儲蓄,窮家庭已變成負儲蓄了,這個問題平日隱而未發,但累積既久,所形成的民怨是難以想像的、是可怕的。

了解吉尼係數

曾有人說,吉尼係數(衡量所得不均的統計)升逾0.5會引起社會革命,並非虛言,唐末的紛亂,北宋的覆亡、晚明的動盪,看看那個世代的詩、文,與貧富有關者多矣,若估得出來,推計那些亂世的吉尼係數必然在0.6、0.7以上。

唐末詩人羅隱寫道:「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以蜜峰辛苦所得遭人略奪,反應廣大農民的心酸,如今所謂工作貧窮(working poor)不也正是如此嗎?北宋張俞詩曰:「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全詩雖無一個怨字,卻滿了不平之淚。

梅堯臣也寫了不少,其中一首:「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雖無一個怒字,讀來卻讓人充滿了憤慨,如此貧富兩極,動搖了社會安定的基礎,終致靖康之難,由是觀之,歷史的興衰豈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