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黑白思考:跳脫「假清晰」認知》

醒報編輯 2022/08/21 20:14 點閱 2275 次

藍營vs綠營、黑vs白、好vs壞、喜歡vs討厭、男vs女、認同vs不認同……新聞、媒體、社群上充斥巨量資訊,讚後不理成為新一代文明病。你也被二元思維綁架了嗎?!別讓非黑即白的分類規則,摧毀你的思辨力!

假消息愈趨猖獗,在流量與點擊率之間,事實已然被網路部落私有化;建立灰階認知,重新劃定僵化分界,是後真相時代人人必備的思辨練習。

現實與幻象

一張紙寫著「現實生活」,另一張紙上寫了「幻想」這個詞。兩張紙都用膠帶貼在一個果醬罐上,擺在收銀機旁,中間放著一張弗萊迪.墨裘瑞(Freddie Mercury,皇后合唱團的主唱)的照 片。罐子裡的硬幣和紙鈔有四分之三滿─這並沒有花多久就積累到目前的數量。

我吃完主菜時,收音機旁的兩個罐子已經被清空、換上新的標籤,一個是「小貓」,另一個是「小狗」。這和正在播放的《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歌詞也許不是太搭軋,但是效果卻很好,硬幣撞擊玻璃的聲音鏗鏘有力地持續響起。

脫離淺層次思考

我突然有點好奇。我正坐在舊金山的一家咖啡廳裡。我才剛花兩個星期的時間,與三位世界頂尖的「黑白思考─二元大腦的淺層次思考」專家進行交流。在回牛津之前,我還有點時間可以打發,於是冒險來到咖啡廳來思考問題。我點了一些玉米餅,決定問問女服務生,那些罐子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她聽完後笑了。

「我們一直更換標籤。」她告訴我。「一天換五、六次。以前,我們只放一個小費罐,客人沒得選,小費累積得很慢;但是如果你給顧客選擇的權力─小貓或小狗─他們就會給得很大方。不知道為什麼。我猜,他們可能只是想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小狗小貓二選一

這樣嗎?我不太確定。臨走前,我在收銀臺附近徘徊,等待觀察對象走近。兩個 20出頭的女人猶豫了一下,咯咯笑了起來,然後將錢投進罐子裡。一個選擇「小貓」,另一個選「小狗」。為什麼?我問道。

「貓不需要你。」其中一個女人說。「小狗才需要你。」她朋友搖搖頭。「這正是我喜歡貓的原因!你從來不需要帶貓去散步,但是你不能不遛狗。天冷、黑夜和下雨的時候,遛狗有什麼好玩呢?」我點點頭。

她飛快地跑去服務另一桌客人,聲音漸漸變遠。但我猜,這張選擇清單是無止盡的。因為,實際上,你可以用無數的二分法來區分人類。你可以從人們所有綜合性的認同項目中,形成無數種對立偏好。

概念對立的世界

我們生活在一個分裂的世界,目光所及之處都有界線。最明顯的是,國與國之間有國界,一邊是「我們」,另一邊是「他們」;城市則是劃分為區和鄰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劃下無數界線:基於性別劃線、依據種族劃線。在英國,人們甚至根據是否屬歐洲大陸來劃線。

人類大腦配備一種格式化的調色盤,使我們天生就能根據自身豐富的進化史來分類,但我們如何能確保自己劃的線是正確的,又如何知道該把線設置在哪裡?答案很簡單,就是:沒有辦法。我們不會知道,也無法確定我們所劃的線是真確的,但我們還是不得不這麼做。因為這世界是一個複雜的地方,劃線讓事情變得簡單、可行,而「可行」正是每個人所追求的。

##成績的二元意義
以學生的學業平均成績(GPA)為例。在學術界,學位的授予是根據學生最後一年在預設分數等級範圍中的平均分落而定。一方面看來,這件事情非常合理,但另一方面,這在統計學上則是流於印象派。如果一個學生的平均分數是70分,另一個學生的平均分數是69分,那麼說一個學生有「一流頭腦」,另一個學生沒有,這真的有意義嗎?

這個問題不僅帶有哲學吸引力,也具有實際意義。對於擁有一級和二級以上學位的學生來說,他們能有較低班級學生所不具備的機會。在分級界線上多一分或少一分,便可能造成繼續升學或學業終結的差別;夢想可能破滅,事業展望因而全毀。前方是康莊大道或死胡同,取決於我們在哪裡劃線。

做決定劃清界線

2020 年 3 月,英國政府為了防止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呼籲所有70歲以上的老年人待在家中,以保護自己免受疫病侵害。「70」這個數字若放到考試中,通往未來的大門就可能敞開;但當涉及疫情時,「70」就成了須緊閉大門的標準。

正如前文所說,我們必須「劃清界線」。暴風雨、毒品、監獄、恐怖威脅、疫情……你能想到的事物,我們都能分類─用數字、字母、顏色等任何標準。因為劃一條線就等於做一個決定,而生活中充滿了決定。

##二元法求生存
當遠古祖先偶然在岩石下發現了一條蛇,「此生物是否具有危險性」的判斷根本不適用,他們只會盡快離開那裡。同樣的情境也可以套用至灌木叢中的老虎,或是藏身蘆葦的鱷魚;有時可能只是風吹引發草動,但最佳上策還是保持安全、舒適的距離,遠離那些鋒利、尖銳或有毒的事物。

換句話說,我們的祖先在日常生活中做的多數決定可能都是二元的。黑與白、非此即彼,而且他們的決策都有充分理由,做出的決定往往攸關生死。山洪爆發、龍捲風、閃電雷擊、山崩、雪崩、樹木倒塌……這些事情都迅雷不及掩耳,眨眼之間就發生,習慣慢思慎想的人通常不會活太久。

思維需轉變

然而,時至今日,遊戲規則已全盤改變。那些讓先人存活於長遠演化曲線中的心理捷徑,如同幫助人類進化的蛇和老虎,回過頭來反咬我們一口。證據無所不在,南非女子長跑健將卡斯特.賽曼亞(Caster Semenya)就屬一例,她因雄性激素自然上升的狀態而備受抨擊;變性的奧運金牌得主凱特琳.詹納(Caitlyn Jenner)也深受這種性別二分法所害。

社會、心理及資訊複雜性的細微差異日益擴大,無盡壓力致使人們索求更大幅的圖紙,渴望用更細緻的縫線,將所有現實縫合得完美交融,不出一條皺褶。昔日笨拙的描圖技巧顯然已不再適用。

實際個案

2016年6月29日,41歲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公民艾邁德.阿爾.門哈里(Ahmed Al Menhali)是阿布達比一家商業行銷公司的老闆,他站在俄亥俄州亞凡市的一家飯店外,用阿拉伯語講電話時,被一群武裝員警大聲吼叫,命令他趴在地上。

三週後,在佛羅里達州的棕櫚海岸,兩名坐在車裡玩擴增實境遊戲《寶可夢GO》(Pokémon GO)的青少年,被當地一名持槍的屋主開槍擊中。2017年2月23日,在曼徹斯特的萊文舒姆火車站,員警用五萬伏特的電擊槍,電擊一名盲人。

二元思維的荼毒

三個獨立的事件,都有一個共通點。在每一個事件中,主要的受害者都位於一個惡意分類錯誤的端點,隨後導向其攻擊者對現實認知的怪異扭曲。

心理學家和大腦科學家已經關注分類的黑暗面一段時間了。雖然在上述事件中沒有人喪命,但所有受害者都遭受巨大的心理創傷。即便如此,他們也算幸運了。有時候,那些位在分類錯誤端的人,下場就沒那麼好了。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瑩霏/輯)

《終結黑白思考:跳脫「假清晰」認知》
作者:凱文.達頓(牛津大學心理學研究員)
出版社:三采

其他書訊:

《愛欲之死》
作者:韓炳哲 (柏林藝術大學文化學系教授)
出版社:大塊文化

在這個盲目崇拜個人主義、透過科技社交的世界,是他者被剷除,而非自我。在當今愈加自戀的社會,我們開始在「相同者地獄」之內尋求愛與欲望。

韓炳哲檢視了愛欲的威脅,旁徵博引,提及馮提爾的《驚悚末日》、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傅柯(尖銳批判他對權力的崇尚)、馬丁‧布伯(Martin Buber)、黑格爾、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福樓拜、羅蘭‧巴特、柏拉圖等。作者對現代社會一系列進行式的分析,分量與煽動性不可小覷。

《駭進人心:社交工程專家教你掌握溝通優勢》
作者:克里斯多福.海納基(全球安全專家)、賽斯.舒曼 (文化歷史博士)
出版社:高寶

想要打破溝通困境,提升自己的影響力與說服力,一眼看穿話術陷阱、不再被輕易帶風向,你需要懂得如何駭進人心,讓你輕易獲得想要的資訊,掌握對話優勢,變得更受歡迎。

駭進人心的能力是一種強大的心理戰術。本書作者是全球頂尖駭客,他透過實際案例說明如何辨識對方的性格類型,運用心理學原理突破他人心防。只要根據書中的說服原則與談話設計策略,善用同理心與各式社交技巧,就能建立社交掌控力,取得必要資訊,並促使對方做出符合你期待的回應。

《小小孩能做大大事:30個好品格養成故事》
作者:馬思威 (兒童教育家)
出版社:時兆出版社

本書為《好兒童喜樂故事集》新修版,書中共30篇德育故事,取材自美國著名作家馬思威的床邊故事(Uncle Arthur's Bedtime Stories)系列叢書。

全書將品格教育自然地融入30則精彩故事中;品格教育的傳授祕訣之一,就是透過大人小孩都愛聽的故事,將神所教導的價值觀放在孩子的心中。讓孩子們從貼近生活的精彩故事,全方位學習良好品德的特質,繼而潛移默化、自然而然造就思想,使他們在成長中擁有屬靈眼光、建造卓越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