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與政治:一個既衝突又合作的關係?

陳敦源 2022/08/01 18:38 點閱 1851 次

多年前唸博士班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Robert Axelrod的專書The Evoluation of Cooperation一書,就對其用賽局實驗揭開個人生涯策略以致於討論人類互助社會起源的雋永產生極大興趣。

從折現率觀察

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人們可以想像從「互動終點」進行回溯性的策略思考能力,並且應用類似投資理財領域的「折現率」(discount rate)來計算並且比較不同策略之優劣的思考模式,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後來的生涯中也以此來觀察人們的行為。

舉例來說,近因政治人物洗學歷的新聞而非常熱門的「師生關係」經營術,我個人的經驗是,指導學生與老師都清楚論文寫作結束之後,兩人不會有任何其他關係的,個人有太多經驗是學生在論文寫作期間好話說盡與積極服事老師,一旦結束就此消聲匿跡的例子不少,這應該是正常的。

因此,我很好奇已經結束「論文指導關係」後,雙方要如何在已經結束的關係之外再去延續經營關係並且獲得利益,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學生欠了老師一個人情」。

師生關係再思考

傳統中國諺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永恆說法,對我這二十年來協助公部門訓練起碼接觸過兩三萬「學生」的永恆「父親」來說,並沒有感受到甚麼被特別對待的好處,因此,那種桃李滿天下的心靈與利益飽足感,到底要如何在一個有限的互動關係當中被落實。

或是說,經營師生關係可能就是一種「為官之道」的登頂策略的想法,成為最近思考學術與政治關係的焦點,雖然,雙方追求的「永恆價值」是不同的,政治是生存,學術是專業。

學者從政的工具化

表面上,學術本質是清高與客觀的,因此會對不瞭解其運作底蘊者的人們產生永恆的期待,而政治人物為生存而掙扎的現實,大家都清楚也對自己人不會過度責難;這樣,近來洗學歷的問題關鍵,反而是華人傳統又是最愛「學者從政」的典範。

這些具有「兩棲身份」的個人,在眾人特別加持的聖人期待下,到底作了甚麼?這類人在兩者衝突的本質中行走江湖,避免從一方將另一方全然工具化的認知下,不期待可以看見永恆價值,但是不能過度失衡!

臣服權力?

最後,即便是最會算計的學者從政典範,在官場上打滾最成功的當下,一定都清楚不論自己多麼努力,那是一個必然結束的生命旅程;因此,他或她是否選擇了全然臣服於掌權者的眼神偏好,盡一切努力維繫註定結束公務生涯的每一個當下,讓學術訓練中追求永恆價值的精神,成功地轉換成為選舉至上情境中「為生存而戰」的爭勝態度,讓自己充分適應殘酷的權力競技場上的短暫生命;這過程是學者從政者了然於胸,圈內人都看得清楚的一個公開宣示。

人生難得有機會站在鎂光燈下,公開自己內心的核心價值給社會檢視並留下紀錄,不論選舉輸贏的壓力有多大,讀書人,請好好表現,因為,Life is short, play with your heart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