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的問題早已成藍綠兩黨政治鬥爭的工具,更是台灣揮之不去的痛。經濟部於6月27日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臨時會,決議自7月起調漲電價,終結史上最長電價連凍紀錄,平均漲幅8.4%,平均電價從每度2.6253元漲至2.8458元。
天氣熱 電價高
台灣此時正「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也是用電高峰季節;尤其,近日全台用電迭創新高,供電已從「吃緊」的黃燈轉到「警戒」的橘燈,再度引發缺電的憂慮。天氣燥熱,加上電價調漲影響甚大,無怪乎大家火氣也跟著上來;而在通膨陰霾未解下,市場益加動盪不安。
電價凍漲4年多,經濟部又為何在此時調漲? 執政黨的說法是,近來國際燃料成本大漲,且台灣電價又低得不合理,根據能源總署(IEA)2020年統計,台灣住宅用電排名全球第4低、工業用電排名第6低,以住宅用電為例,台灣平均每度電僅約2.56元,反觀南韓每度電3.07元、日本每度電7.54元、丹麥每度電甚至高達9元。
電價漲 企業難轉嫁
在成本增加,電費未調漲下,讓原本就處於虧損的台電財務壓力驟增,今年度累積虧損恐破1,500億元台幣,若不即刻調漲,會有財務危機。或有人質疑,過去為何要凍漲?其實背後隱含政治考量與選舉盤算。誠如軍公教保險及勞保費率,所繳與精算結果差異頗大,何嘗不是如出一轍?
台電乃國營事業,虧損自然也是全民負擔,然電價一漲,問題也隨之而來。受影響較大的產業如半導體、PCB、鋼鐵、水泥、塑化等。其中,護國神山「台積電」是特高壓用電大戶,電費調漲後一年增加電費恐將高達40億元以上,而「中鋼」估算每年大約增加8億元成本,由於今年鋼鐵業景氣自去年高峰落下,國際原料波動又大,電費調漲成本難轉嫁,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水泥生產過程需耗費大量電力,「台泥」估計可能增加上億元開銷,成本壓力大,下半年獲利展望悲觀。
6月飄雪 哀鴻遍野
在電價調漲及國際股市跌跌不休等因素疊加下,台股連日重挫,尤以科技股為重,如台積電連日崩跌,7月1日跌至453.5元低點,單是宣布調漲電價後的4個交易日內,市值損失逾8,500億,市值滑落12兆元以下,大盤失守萬五大關,向萬四下墜,6月雪潸然飄下,投資人哀鴻遍野。而電價調漲受惠相關概念股,如太陽能、風電等均受惠,則股價逆勢上漲,形成萬綠叢中一點紅。
有論者謂,一般民眾家庭每月用電甚少超過1000度,難道就不受波及?非也。因為企業成本上升,必會透過產品調漲而轉嫁給消費者。同時也會反映在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上,導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扶搖直上,讓來勢洶洶的通貨膨脹問題火上加油。
年底很難保4
民眾荷包再度失血,頗有「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之憾。再者,企業獲利因成本上升而下降,民眾因通膨加重而減少消費,最終將影響經濟成長。行政院主計總處已於5月27日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到3.91%,「保4」無望。
一場電價調漲,不僅曝露出政府決策的錯誤,也再次讓「缺電」夢魘浮上枱面,更讓全民付出極大的代價。台灣能否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目標?若此目標僅是空中閣樓、鏡花水月,那該不該重啟核電,勢必要成為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