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首要條件,是視孩子為跟大人一樣的「人」。多爾多強調,從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就已是具備溝通能力的人,與成年人是平等的。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是以語言交流情感,才可能互相了解和成長。
本書是多爾多醫師教養智慧的精華,回答法國父母如雪片般飛來的育兒煩惱。秉持精神分析師的專業,她尋找每個問題的起因、給父母安心的建議,扮演親子之間的翻譯機。
有位來信的母親寫道:「家裡第一個出生的孩子總是新手媽媽育兒的實驗對象。」她有一個三歲半的女兒,還有一個兩歲半的兒子。兒子出生以後,她才真正感覺到自己成為了母親。
三歲定終生?
女兒出生的時候,她和丈夫才剛剛脫離各自的原生家庭,她有些像旁觀者似地觀察女兒,信裡寫道:「我一定在女兒出生後的三年裡,在她身上累積了創傷,現在亡羊補牢是不是還來得及呢?」因為她聽說,孩子三歲定終生,不可能彌補過去。這是真的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像她所說的,是否可以亡羊補牢呢?
她並沒有提到是不是真的有什麽具體的過失啊,她只是感到自責而已。這並不能說明孩子身處其中時適應或成長得不好啊。這位母親說的在某種程度上有些道理,實際上對孩子有決定性影響的成長經歷是在六歲以前,而不是三歲定終生。六歲時,孩子已經根據自己從出生以來的生活經驗,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從父母身上傳承
因為在生命初期,孩子還沒有參照的基準。假如孩子由中國人來撫養,那麽孩子就會說中文。然而,孩子也可以是說法語的;孩子說的不僅僅是語言,他還「說著」從父母身上傳承的行為方式。
他會自我學習,並且知道要成為大人,就是要像自己的母親或父親那樣。這個小女孩擁有的性格,深深烙印著自己與家人關係的痕跡;但是,這完全不表示她的性格就會變得糟糕透頂或是很神經質。
親子間應坦誠
已經做過的事,就做了;現在重要的是,有一天當孩子長大了,當她說:「啊!你其實並不愛我」的時候,要對孩子說:「不,我是愛妳的。但請妳設想一下,妳出生的時候,我還根本不知道當媽媽是怎麽一回事。或許是妳教會了我怎麼當媽媽的。我要謝謝妳,讓我知道了在弟弟出生以後,怎麽當母親的。」
聽到母親承認在育兒過程中曾經生澀笨拙,以及聽到母親說多虧了自己,才能在面對第二個或第三個孩子時不再那麽笨拙了,一定會讓這個小女孩感到非常驚喜。
所以,告訴孩子實情是很重要:不要對孩子隱瞞母親在育兒過程中曾經有過的困難,並且為此常常憤怒。父母和孩子之間應當坦誠相對,不要試著去「挽回」什麽。不會因為孩子在三個月到十八個月大的時候奶瓶餵得不夠,就會讓他得到佝僂病;也不可能在孩子九歲的時候,一下子把他嬰兒時期沒有喝夠的奶全都補上。
幫助孩子了解自己
這個孩子是由她自身發展養成的,或許她的脾氣會比弟弟壞一點,然而也未必真的會這樣;或許因此,她讓自己更有保護自我的能力,我也不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一切會成為孩子未來性格養成的元素,在孩子三歲以前就已經準備好了。現在,要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因為孩子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個性了!
大人尤其應該去喜歡孩子的性格,孩子也要喜歡自己的性格。也就是說,要幫助孩子去了解他自己,比如可以和孩子聊一聊自己喜歡做什麽,應該是由孩子本身說出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果是個男孩的話,那麽父親或者祖父、叔叔舅舅或者某位男性,就扮演著最主要的角色。如果孩子已經有一些內向封閉的話,母親是不可能自己一個人來解決這些問題的。
男孩子只有在面對一位男性的時候,才會打開心房;做父親的這時候是責無旁貸的。三歲的孩子喜歡模仿與自己同性別的父母,來吸引另一性別的父母;另外,孩子也需要同齡的小朋友。
敏感的孩子
還有一位母親的來信很有趣:「我想假如我以前不是一個完美的好媽媽的話,至少以後我會是個模範祖母!」
她的孩子目前分別是十一歲、十二歲和十三歲,她認為,自己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在教養方面可能犯了一些小錯誤,她說:「我覺得以前有過的問題,好像都源自於孩子們太過於敏感。歸根結底,我覺得孩子們不要那麽敏感,他們的身心就會更健康,性格也會更陽光。」
認同並接納
確實是這樣的。那麽,對於比較敏感的孩子,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小心翼翼地互動呢?
不用。首先是,要承認孩子敏感的一面。當然,比較敏感的孩子,對喜怒哀樂的感覺都會比較強烈。這個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樂。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別人能夠用語言說出他的敏感,不去評斷好或壞,而是認同這個事實,既不懊悔也不引以為恥,讓孩子接納並且駕馭自己的性格。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
另外一封信是關於一個四歲的孩子,這個孩子既好動又好鬥。在學校裡,他明顯地表現出不適應,學習跟不上,又經常亂動亂講話,注意力也不集中,進而影響他參與班級的活動。在家裡他非常挑釁。信裡說:「無論我們要求他做什麽,他總是表現得很叛逆,也不好好吃飯,還尿床,是個焦慮的孩子。」
我認為事情看起來已經有點嚴重了,這位女士應該帶孩子去醫學教育機構做諮商。這是我們所謂的性格不穩定的兒童,也就是一個焦慮的孩子。
在家裡可以採用的基本處理方式是:當孩子開始煩躁易怒的時候,母親千萬不要跟著孩子生氣,反而應該表現得很冷靜,並且要試著給孩子喝一點東西,並且讓孩子玩水。玩水或是泡澡對焦躁的孩子有很大的幫助。音樂也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放一些莫札特或巴哈之類的音樂。
不免強孩子
另外,這位母親還寫道:「他不好好吃飯。」不會真的是這樣的。如果母親能夠不打擾孩子,讓孩子吃自己想吃的東西,不要讓孩子為了吃飯這件事情感到煩心,對孩子來說就已經很好了。孩子不餓的時候,還硬要孩子吃飯是很不好的;在這種狀況下,吃進肚子裡的只是焦慮而已。
(昀恬/輯)
《孩子說「不」,才會去做》
作者:馮絲瓦茲‧多爾多 (兒童精神分析學家)
出版社:心靈工坊
其他書訊:
《台灣商業策略大全》
作者:陳宗賢
出版社:墨刻
這本書採用了台灣經濟、產業與社會各面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方式來重點描述,分享給有心人士。400多年來台灣是靠國際貿易接軌世界,因此從純貿易到代工,進而國際化產銷,為就近供貨的區域經濟布局。
這是一本從台灣經濟史,淬鍊出的商業經營管理心法。教你看穿局勢、創造優勢,擘劃企業戰略地圖,帶你布局台灣向世界突圍。
《解謎大衛.芬奇》
作者:亞當.奈曼
出版社:遠流
你可能知道電影導演大衛.芬奇,他憑藉《火線追緝令》、《鬥陣俱樂部》獨特的敘事風格打響口碑,拍出《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社群網戰》等名利雙收的商業大片。
但你可能不知道,芬奇以拍攝音樂錄影帶與廣告起家,見證過錄影帶的輝煌盛世,當過知名特效公司裡最基層的特效師,這造就了他的控制能力與力求精準的工作風格。而比起自己創作劇本,芬奇更擅長「改編」,他細細留意起社會事件、小說文本、當代名人,找出最適合影視娛樂呈現的主軸,以地毯式、抽絲剝繭的方式仔細打磨,反覆思考每句台詞、每個場景,將所有訊息埋藏於每一個鏡頭當中,賦予作品獨特的氛圍,使人完全沉浸在他的故事版本裡。
《聽說你的憂鬱被一株植物療癒了》
作者:法蘭.貝莉
出版社:大田
本書分為十個單元,包括撫慰與放鬆的植物、減壓植物、增強腦力與專注力的植物、幫助你溝通與建立關係的植物、創造快樂幸福的植物等等。從光照、濕度、水分、如何照顧等項目,清晰而簡明重點,詳述它們的特定功能。同時搭配植物的姿態外貌,每一張攝影植物照展現低調中性色澤,安定人心。
就算你現在已經種植這些植物了,但從本書能夠更深入了解它們的特性和需求。你對植物了解越多,就越能從和植物的關係中獲得意想不到的禮物。這是一本植物完全療癒實用手冊。來吧,學習照顧你的植物,也讓它們照顧你;愛你的植物,它們也會用愛回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