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風靡全台的鋼琴家周善祥將再次抵台演奏,這次預計也將在台灣捲起風潮。特別的是,周善祥將首次在台灣以管風琴,演出匈牙利大作曲家李斯特氣象萬千的大作:以麥雅貝爾歌劇《先知》之聖詠曲《來我們這裡,來救贖的浪潮中》,為管風琴所作的幻想曲與賦格。
從前年底到去年初,在台灣樂壇出現的「周善祥旋風」,著實意義非凡。除了精湛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外,我個人認為尤其讓人驚艷的,是他在多場音樂會中演奏了大量的李斯特,賦予這位我說過被低估的大作曲家豐富的面貌。
詮釋鋼琴之王李斯特
作為「鋼琴之王」,李斯特改寫了鍵盤技巧的定義,除了將現代鋼琴性能推到極致,還延伸至管風琴作品,無論是繁複的快速音群、大量的分解和絃進行、複雜的速度變化、頻繁的調性轉換等,李斯特徹底「解放」了鋼琴與管風琴的極限。然而李斯特仍有太多鍵盤作品,並未為世人好好認識。
去年我現場聽周善祥演奏李斯特的《夜行與第一號魔鬼圓舞曲》,深感震撼,迄今難忘。過去這兩首多被拆開出版(違背李斯特本意,以致《夜行》很少演出),周善祥刻意合在一起演奏,成功演出了浮士德夜間騎行的心境與氛圍,到魔鬼圓舞曲的喧囂,更能首尾呼應,展現鋼琴家對李斯特的深刻理解。
管風琴的世界
這次周善祥更進一層,選擇李斯特精深的「《來我們這裡,來救贖的浪潮中》聖詠主題為管風琴而寫的幻想曲與賦格」,作為首次在台演奏管風琴的起點。據說這首曲子是最初觸動周善祥想演奏管風琴的濫觴,因為這首曲子,讓他對演奏產生了新的想法,促使他開始演奏管風琴,想演奏出很多自己的想法。
李斯特這首於1850年冬天在威瑪時代創作的大作,非常深沈而迷人,與另一首以巴哈為名所創作的幻想與賦格(Fantasie und Fuge über das Thema B-A-C-H),並列為李斯特最重要的兩首管風琴樂曲。對我而言,想要踏入管風琴的世界,前者更是必經之路徑。
如夢似幻的音樂
曲子聖詠主題出自「法式大歌劇之王」麥雅貝爾(Giacomo Meyerbeer)的華麗大作《先知》(Le Prophete)。李斯特將劇中〈來我們這裡,來救贖的浪潮中〉發展成管風琴幻想與賦格。全曲充滿華麗炫技、波瀾壯闊的鍵盤音樂風格,戲劇性、渲染力十足,音樂如夢似幻,中段進入了深沈的哲思,最後的賦格尤其華麗莊嚴。
這首曲子太豐富,李斯特後來還親自改為雙鋼琴版,但是很可惜,並未改編鋼琴獨奏版。直到1897年,義大利作曲家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的改編版問世,才彌補此一遺憾,這個改編版也成為在音樂會上最常被演奏的版本。
華麗世界中孤獨的氣質
為何這首曲子對周善祥格外有意義?我認為,李斯特在這首曲子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華麗世界,裡頭繁複無垠的空間,足以讓人或悠遊終日,或尋覓思考,不知厭倦。就鍵盤作品而言,李斯特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精彩傑作,但唯有此曲有此獨有之特質。
不知為何,或許是此曲神秘寬廣的特性,我最後居然沒有選擇管風琴版,反而以布梭尼的鋼琴獨奏改編版作為我的推薦版本。
英國鋼琴家米恩(Hamish Milne)是唯一灌錄兩次的鋼琴家,比起夢幻綺麗的管風琴版,他晚近的演奏更有種孤獨沈思的氣質,適合人浮於世的此時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