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從網路、媒體、Line不時傳來各種關於保健的訊息,告訴我們如何飲食、如何排毒、如何運動、如何吃藥,才能活得更健康、更長久、更年輕、更纖瘦。但是,其中充斥太多以訛傳訛的訊息了。
妮娜‧夏皮羅醫師二十多年來,每天都在幫助病人做出重要的健康決定,她將最有價值的醫學研究成果和個人經驗故事,結合成這本書,希望能破除種種醫療迷思與誤解,提供任何人都可以實施的健康方案。
我每至少都會遇到數名接收了錯誤資訊的病人,不論是關於自身或家人,他們所謂「有益健康」的認知根本大錯特錯。
有人從媒體聽聞消息,有人在網路上閱讀某些內容後,前來詢問。往往聽到我給出的回答之後,他們又大感驚訝,因為答案常與大眾的傳統認知大相逕庭。舉例來說:我的小孩不吃乳製品後,就不再生病了;我只有接種流感疫苗時,才會得流感;我在報紙上看到,您知道喉糖可以治療咽喉炎嗎?
杞人憂天?危言聳聽?
生活在一個惶惑不安的年代,我們每天接收大量的醫療保健資訊,這些資訊可能會迅速引發恐懼,或激發我們在一夜之間改變生活習慣。新聞報導帶來的衝擊令人難以招架。今天新聞說喝咖啡有益健康,可預防老年痴呆,明天可能就宣稱咖啡是潛在致癌物。
坊間流傳的傳聞多半誇大不實、刻意誤導。常見的犯罪手法包括,誇大諸多維生素、草本補品、營養補給品、順勢療法、護膚霜、抗老產品、感冒藥和非正統抗癌療法的益處。從山金車(arnica)到鋅,手法高明的騙子深知如何誘導大眾相信毫無關聯的因果關係,藉此大肆炒作各種醫藥衛生。
遺憾的是,許多人不清楚從何尋求公正且值得信賴的意見,加上錯誤資訊輕易就在網路上傳播,更讓人無所適從。
療法各有利弊
談到健康、福祉、營養或醫療決策時,高教育程度人士的思維有時挺有意思。他們有些選擇,著實費解。例如,我時常聽聞家長十分在意洗手這件事,甚至執迷到令人困擾的程度。洗手確實相當重要,但這些家長卻沒讓小孩接種疫苗。
俗話說,好的外科醫師懂得如何動手術,但優秀的外科醫師深知何時不該動手術。每種治療方案都各有利弊,沒有誰比誰更積極或更具侵襲性。醫生們目睹人體即時運作,親眼見證身體診察、抽血檢查、或甚至連最高階的X光掃描都無法偵測的體內損傷。
相信醫生的專業
我們曉得在肌膚上塗抹乳液,不會直接影響其他器官;也清楚飲用市售號稱可增強免疫力的果汁,其實並無效果;此外,我們深知肝臟是有益的排毒中心,腎臟是最佳的身體過濾器,而大腦是人體功能最強大的器官。
因此,當特定年齡、體重及病況的病人,在特定期間歷經手術,且之後將有段時間無法進食或飲水時,我們能精確算出病人的身體需要多少滴水以及幾毫克的蛋白質。譬如腹部手術對人體的影響,比跑馬拉松、爬山或做瑜伽,都負擔更重;但只要適度調節人體內的液體和電解質,我們就能「撥亂反正」。
功效令人存疑
運動飲料、蛋白質補充品和能量棒等,其實效果令人存疑。營養補給品通過消化道後,不見得會被正確的器官吸收,份量也不見得正確。正如術後病人無法透過飲用液體來維持體內的電解質平衡,服用保健食品或飲品、營養粉、或能量棒的人,也不一定能從中獲益,主要還得取決於這些物質最終抵達之處。
人體在吃東西時,內容物從口腔經過食道抵達胃部,然後再到腸道排出,其中哪些物質會經過腸道、肝臟或腎臟,多半難以判定。相比之下,靜脈注射更能確保內容物的吸收。接受靜脈注射時,內容物會直接進入血管系統,然後再輸送至器官。部分血管連接腎臟,過濾掉不必要的液體與電解質,人體再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多餘的物質。
醫師的使命
早期受訓時,我深受兒童及家庭吸引。只要進行小小的手術,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著實激勵人心。但現在科技進步,不論是病人或醫師,只需按幾下按鍵,就能廣泛獲取各類新知。從前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那些檢索圖書館滿布灰塵的目錄卡片、查閱歷史性或開創性期刊論文及教科書內容的日子,已不復見。
醫學系學生及住院醫師靠著平板電腦,就能輕輕鬆鬆登入PubMed網站,搶在我們這些脾氣暴躁的老教授提出問題前,就先引用了最新、最優秀的期刊論文;有時,某些期刊論文甚至在到達我們手中之前,就先被CNN引用。如今,各方各面似乎都更加便利了,儘管這可能有好有壞。
現在的病人也與過去大不相同,多半是好的改變。現今充斥了大量資訊管道,病人提出的問題更切中要點、更高深也更尖銳,而且很清楚過往多數醫師不曉得的細部資訊。然而,網路獲得的知識也可能紊亂不堪,因為網路上並沒有同儕審閱的機制,因此,個人觀點與謬誤時常與事實混為一談,不論如何切分,影響都是負面的。
健康的定義?
關於「健康」的定義與趨勢變化,讓我感到驚詫不已。猶記1970年代,我們俗稱的義大利細麵(spaghetti)倏忽改稱為更廣義的義大利麵食(pasta),聽來似乎更健康,所以我們吃得更多;麥麩瑪芬共五百大卡,加了烤穀物燕麥後,就成了健康食品,所以有人體重增加了幾公斤。
接著就是流行低脂、低糖、微糖、不含糖、無脂、低卡;而最近新一波熱潮,就是有機、天然、無麩質、不含咖啡因、營養豐富、無基改(不過您很快就會發現,稍稍基改可能更加有益)。
健康問題除了與食品相關之外,健康概念的演變也很有意思。出於某些理由,無人不想活到一百五十歲,也許有天我們之中有人真能如此長壽——現在有了遺傳檢定和基因改造等技術,也許我們更能正確評估疾病風險並長期預防,有機會活得更久。
醫學並非信仰
許多人每天都努力吃得正確、活得健康,成天想著:要不要每天服用阿斯匹靈?是否要吃維生素補給品?運動有益健康,但哪種運動最好?如何才不過度運動,以免適得其反,造成關節損傷、慢性疼痛、甚或腎臟及心臟出問題?
我得承認,有時聽到病人問我:「您是否相信……?」我確實感到有些惱火,我常想打斷他們,然後說:「相信復活節兔子嗎?相信鬼的存在?還是牙仙子?」這些都是某種信仰,但醫學並非信仰,醫學是根據證據行醫。話雖如此,這也不代表醫學全然為真。現代使用的許多療法,在三十年後會經證實無用,然而,我們現在之所以採用這些療法,乃是基於大量證據證明它們的用處。
有時我們也許會用實驗性療法,即便如此,仍需提出證據支持,或至少得稍加瞭解它的功效和作用方式,光是宣稱它如有神效,稱不上理由,一點也不!
無益或有害
時常有人問我對另類療法或順勢療法的看法,我無法斷定這些療法無益或有害;但是當我被問及在耳道點亞麻仁油是否有助於改善耳部感染時,我會回答我從未聽聞或目睹它的療效,但若對方從醫師那裡獲得了任何作用機轉的相關資訊、研究成果或證據,我會非常樂意拜讀一番。
若病人接受了順勢療法並使用苛性鈉來治療罕見的細菌感染,我希望開立處方的人考慮過此種化合物的作用機轉,不僅因為它聽來具腐蝕性,其實它也是氫氧化鉀或熟石灰的稀釋形式,對保養草坪或許有益,但對非典型的細菌感染卻不見得。(昀恬/輯)
《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
作者: 妮娜‧夏皮羅 (耳鼻喉科醫生), 克莉絲汀‧羅伯格 (作家)
出版社:天下文化
其他書訊:
《個人品牌獲利關鍵》
作者:邁克‧基姆
出版社:墨刻
越來越多人靠著「個人品牌」打造蓬勃事業,但為何有些人可以創造六位數甚至七位數的收入,有的人卻連維持穩定收入都有困難?
本書作者邁克‧基姆詳列出樹立「個人品牌」的8大藍圖,提供應用於工作中的實際方法。每章節中使用自己或個案所遭遇過的困難,一針見血地講述每一步的優缺點,並提供解決方案。作者筆鋒幽默且輕鬆,閱讀時也能充滿樂趣。設計問與答章節與讀者產生互動,更能達成實用功能。
《最強健身教練養成聖經》
作者:健身查德
出版社:商周出版
一個月能賺多少?新手教練要知道什麼?明明有一身專業,為什麼沒人買你的教練課?你是「好教練」嗎?如何從小咖變大咖?開健身房或當培訓講師?你真有搞懂健身產業的商業模式嗎?怎麼打造專屬自己的教練生涯規劃?
健身教練暨培訓講師,不藏私血淚大公開,陪伴你創造一條屬於你的成功之路,
從教學、銷售、客戶開發、溝通技巧,到數字力、自我管理、品牌經營、持續學習與成長,成為百萬健身教練不是夢!
《曲水流觴》
作者:朱鈞珍
出版社:三聯
本書為著名園林研究大家朱鈞珍教授就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編著的一本普及性讀物,為大家小書,系統梳理“曲水流觴”這一中國傳統文化遊樂活動,文字通俗易懂,加上數十張精美圖片的直觀展示,對於幫助讀者了解“曲水流觴”的文化與歷史,乃至了解中國傳統園林的發展脈絡都大有幫助。
作者立足於本國本土悠久歷史的園林文化,嘗試找尋中國園林文化的根,也期望從文化園林實踐中總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