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美對中關稅戰 自傷卻難熄火

戴肇洋 2022/05/18 11:40 點閱 2094 次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於去年3月接受訪談時表示,川普時代採取對超過三千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措施,根本難以縮減對中貿易逆差;尤其從6月通膨開始升溫後,在許多公開場合中再三提出「降關稅緩通膨」論述,同時建議重新檢視對中貿易戰略。

美通膨創40年新高

美國對中加徵關稅之後,反讓廠商將成本直接反映在產品,尤其民生消費產品售價不斷飆漲,不但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持續上揚,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更是從去年4月4.1%,提高至今年3月8.5%,創下1981年12月以來新高,使得社會對中調降或取消加徵關稅聲浪,不絕於耳。

其中,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分析,如果對中取消加徵關稅,估計降低通膨1.3個百分點;此外,長期對中經濟政策較鷹派的共和黨派議員在今年11月國會「期中選舉」考量下,同意對中調降加徵關稅,以緩和通膨之壓力。這些無疑說明,川普掀起貿易爭端迄今鏖戰四年,最後效益歸零。

物流阻塞衍生通膨

不過,許多學者專家認為,調降加徵關稅不易抑制通膨;再者,若以時間序列來看,川普從2018年3月開始對中實施數輪加徵關稅,此波通膨則是從去年6月燃起,似乎難以延伸指出對中加徵關稅與物價上漲之直接關聯。

其實,目前通膨現象是肇因於2020年1月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許多重要產業產銷體系因物流阻塞,而被迫斷鏈,在供需落差下所衍生的物價上漲結果。

面對通膨飆揚所造成的美國社會反彈,加上即將來臨的國會「期中選舉」之壓力,雖拜登公開表示,抑制通膨是內政的首要任務,目前尚未決定是否調整對中關稅戰方向,但卻意味著拜登首次釋放對中關稅戰和解訊號。

關稅戰有政治考量

在此同時,卻又無法忽略拜登政府在處理對中加徵關稅的背後,其實仍存在著「政治」優先於「經濟」之思維。誠如美國貿易署(USTR)代表戴琪在國會聽證上表示,美國對中經濟戰略核心,並非僅有關稅唯一選擇,而是包括提高戰略產業優勢,以及加強連結地緣盟友,讓產業的供應體系更加具有韌性。

也就是說,美中關係除了貿易、關稅、科技及金融等微觀因素之外,更涉及至政治、國安等宏觀因素。如果拜登輕易對中取消加徵關稅,極有可能被批判為屈服中國,甚至導致政治光譜陷入失分風險。

再者,國際減碳趨勢帶來綠色通膨,加上俄烏爆發戰爭,促使全球糧食、能源等價格飆漲,這些因素更讓拜登在處理對中貿易政策上,陷入兩難困境。亦即拜登在面對內外環境的壓力之下,未來對中關稅戰或將採取擴大調降稅率,以因應飆揚的通膨,卻又難讓關稅戰完全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