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農業競爭力 科研制度革新為要

李武忠 2022/05/12 17:04 點閱 1834 次

受到疫情持續、俄烏戰爭和氣候變化等複合性影響,國際糧價高漲,暴露出當前全球糧食運作系統的脆弱,尤其傳統農業在滿足未來人類食物需求上已顯難以因應,想要以更節約資源和更可持續的方式,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科技創新成為重要關鍵。

農業新科技正夯

展望未來的農業,將成為知識密集型產業,農民將普遍使用數據,來了解市場趨勢、實際耕作和行銷。先進國家紛紛提前佈署,例如美國已有20%耕地及80%大農場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數位化;日本政府透過資料人工智慧 (AI) 技術基礎創新,引領農業變革,朝農業全自動化生產,希望將農業轉變為新的成長產業。

而荷蘭運用創新的生產方法和尖端技術,為可持續生產提供可行有效的解決方案;歐盟使用新技術(包括大數據、網際網路普及、機器人、衛星和無人機、全自動化生產、AI運用、太陽能電池板等),以可持續生產的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及競爭力,減少農業部門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中國創新管理

中國大陸鑑於人才是科研的骨幹,為激勵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除了革除科技界長期為人詬病的 「科技資源碎片化」、「項目多頭申報」、「九龍治水」等沉痾,破除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及“SCI至上”的科技評價迷失外,還給予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更大的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

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及精力投身科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並建構以信任和績效為核心的科研經費管理新模式,同時加強了科技倫理的法治治理。

而台灣農業科研界,不僅存在諸多中國大陸科研的沉痾,農業科研成果,往往流於形式化及浮誇化,實用性不足,導致農漁民對科研成果的信賴度降低,採用意願不高,科研與產業需求無法有效融合,許多研究領域面臨研究經費不足及申請計畫無門路的問題,難以提高農業生產應變力及整體效率。

投入科研乃當務之急

農業科技創新非一蹴可成,需要依賴有系統、長期、持續的政策、財務、人才等支持,如何革新並建構完備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包括制定適當和及時的法規暨監督管理機制),來激勵科技人員的士氣及鼓勵民間企業投入科研,並讓農業科技研發能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實為當務之急。

而台灣農業除了須面臨國際激烈競爭外,本身尚存在農民高齡化、農地大量流失、天然災害加劇、產銷經常性失衡、國外市場拓展不易、科研創新動能不足等等缺失。

尤其被認為可能改變未來農業經營型態和競爭力的四個關鍵領域-大數據、人工智能 (AI)、數位服務和部門智能,技術含量高,台灣在這方面的表現並不特別突出,這些都不是靠口號及撒錢可以解決。

農業須勇於革新

台灣農業要維持競爭力,首要在於正視現行農業科研機構人員編制、升遷、經費運用以及科研創新法規暨制度等,造成科研人員動能不足及績效不佳的癥結所在,大刀闊斧,勇於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