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長跟你談天說地59》不腐餘財的美德

王建煊 2022/05/01 12:26 點閱 1652 次

孔子走到楚國,有個漁夫要送些魚給他,孔子堅不接受。漁夫說:「天氣這麼熱,魚賣不掉,很快就壞了。如果能送給你這樣的君子,那真是太好了。」

不腐餘財的人是聖人

後來孔子行了兩次大禮,才接受餽贈。弟子們問:「人家把將要丟掉的東西送給你,你為什麼要行大禮來接受呢?」

孔子說:「一個人肯施捨,不讓自己多餘的東西變成廢物,這樣的人就是聖人,今天接受聖人賞賜,怎能不行大禮呢?」

什麼是餘財?餘財就是多餘的財物。

有天,太太跟我說,衣櫥裡有好幾套多年沒穿西裝,如果不穿了,就送給慈善商店,他們會把賣掉西裝的錢作公益慈善之用。

我打開衣櫥一看,居然有十幾套西裝,而且還用洗衣店的塑膠套套住,保存相當的好。天呀!我怎麼會有這麼多西裝掛在衣櫥哩,從未聞問,最少有十年之久,真是不可思議。

一套套翻開來看看,都有似曾相識的回憶,試穿一下,幾乎都穿不下了,因為都是發福前買的。其中有一、二套,特別具有紀念性,想留下來,看看哪一天減肥成功,或許還可以穿。後來還是決定一套不留,全都送走。減肥談何容易,老是在等有一天瘦下來,可以再穿上這十幾套西裝,結果呢?東西多到自己用不上,就是餘財,不如分給別人吧!

總有天還會用到?

我們有太多的東西,幾乎沒有機會再用到,但心中總想著,說不定哪天還會用得著,就留在那裡,最後連自己也忘了。我喜歡買書,有些書買回來,幾乎沒有看過,但總認為有一天會看。這些書也算是餘財,就送給圖書館,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學校或圖書室,可以讓很多人受益。我大概送了二、三輛小卡車的書給不同的圖書館。消除了餘財,也減輕不少自己的罪惡感。

有所私立高中,建了一個圖書國際廳,除了有圖書館外,另有展覽廳,展出不同國家的文物,目的在使學生能有國際觀,心胸開闊,以世界為家。由於國家眾多,加上場地有限,所以每次展出以半年為期,一次只能展出五至十個國家,定期輪換。但各國文物搜集不易,專程赴國外採購,費用太龐大。

該校乃號召家長及社會各界捐贈各國文物,結果大出意料,不但捐贈踊躍,品質也不差。因為很多捐贈品是早年出國觀光買的紀念品,久了,失去興趣,成為餘財,藏之無味,棄之可惜。現有學校用之展覽,激勵學生,所以家長都很願意貢獻出來。

名畫古董捐博物館

衣服、書籍、小紀念品等餘財,捐出來不算困難,很多人都辦得到,但是要捐出很值錢的財物,就不是那麼容易。多年前,我到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館長告訴我,監察院有幅張大千的名畫,曾經商借來展覽過。

後來我們決定將該畫捐給國立歷史博物館,捐贈日期訂為某週三,週一上班時看到媒體報導,稱我們打算捐的畫價值約新台幣五億元,我嚇了一大跳。俗語說,財不露白,有心人若這兩天來將畫偷走,那怎麼得了?臨時決定將捐畫日期提前到週一,也就是當天下午。畫送到國立歷史博物館,就不怕被偷,因為他們的安全措施比我們強多了。

很多人一生花大錢買骨董、名畫,最後如留給子孫,多不得善終,但捐給國家博物館,則是長久保存古物絕佳之道。

我們把張大千的畫作捐給歷史博物館,館方後來製作了一幅精美的複製品給監察院;真跡則在歷史博物館展覽,供眾人欣賞,真是美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