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引爆的國際能源價格飆升的趨勢,已經傷害到台灣了。
油價飆漲能源危機
四月十四日,經濟部能源局公布的國際油價,三大油價看板中最貴的北海布蘭特原油每桶來到110.82美元,比起一周前四月七日的價錢,100.61美元一桶,已經漲價一成。
終端消費者當然感受到高油價的威脅,只是公用事業的電價,一直還無法如實快速反應飆漲趨勢,不知道還能撐到幾時?
四月中旬的天氣多變,應該春寒料峭,台北盆地時而反常飆升到三十度的天氣,已經讓盆地的熱島效應發揮,部分大樓氣密窗早就是二十四小時空調,這樣的電力消費模式,到了盛夏沒有冷氣不能生活的時候,缺電又該如何?
理智的決策者早就說明,讓電力價格自由化、市場化是唯一的出路,但是長久以來,台灣都是世界工業化國家中,知名的低電價國家,這又當如何解決呢?
民生電價全球第四低
依照經濟部的電價審議委員會公布2021年的資料,台灣的民生住宅用電每度計價2.5596元台幣,全球第四低價。最便宜的是馬來西亞,每度2.2711元台幣。
台灣的工業用電比民生用電稍微貴,但也是全球第六低價,每度2.4461元,而最廉價的居然是北歐的瑞典,每度 1.8621元。
馬來西亞是能源大國,其石油與天然氣的出口佔該國GDP 22%,而台灣既然無法學習礦產豐富的馬國,但是過去五十年來為了發展工業,傾向瑞典模式的發展經驗,也就是壓低工業用電費用造福產業界,今後還能永續發展嗎?
瑞典碳稅全球最高
以目前國家發展的模式,台灣學不了瑞典。首先,瑞典人非常環保,低碳能源(水力、風力、太陽能、核能)共佔了93%發電量。不過在1986年後,瑞典的能源國策傾向凍結核能,核能比例就一直控制不再增加,因為核能危不危險的爭議,此一環保議題無法達成全國共識。
還有一個比不上瑞典的就是我們沒有課徵碳稅,而瑞典的碳稅是全球最高的,瑞典對於產業界,工業產品生產過程,每公噸排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政府課徵碳稅137.24美元,比起第二高碳稅的瑞士高出很多。
可見瑞典是一個多麼生態覺醒的國家。
產業結構不均衡
台灣目前的電力能源的供需環境,是由單一國營事業台電公司來行銷所有的電力,經濟學專業術語說這是不均衡的產業結構,叫做獨佔性的單一賣方,本來結構上就很像全民健保裡面的中央健保局的角色,這樣的結構本來就是很容易賠錢。
加上電價又便宜,碳稅是零,這樣方便企業界任意使用高汙染的火力發電的便宜能源(因此產業界滿意度高),試問,台灣朝野有什麼動力去推動再生能源?
這樣一比,台灣的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當然比主流的火力發電(煤炭與天然氣)單位成本貴很多。
而核一廠退役後,台灣更依賴自印尼、馬來西亞進口的天然氣了。
中火無法割捨
中台灣政界常拿「全世界最大火力發電廠」之稱的台中火力發電廠,是造成台中市空氣品質不佳的禍首,來開刀,但是顯然,北台灣不足的電力還要仰賴「中電北送」,台灣實在沒少不了中部這座「全世界最大火力發電廠」。
所以電力供需與經濟發展的問題,是治絲益棼的多角習題。何況,一旦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同意雙雙調高民生與工業用電的電價,可以想像,已經洶湧的通膨的壓力又要捲土重來了。
所以,在俄烏戰爭讓國價原油與天然氣價格飆升的同時,台灣的電價結構是不是應該重新檢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