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話術治國 難讓庶民共鳴

戴肇洋 2022/03/17 11:09 點閱 1910 次

隨著年底地方選舉即將來臨,為能爭取民眾選票支持,我們可以發現年初以來,執政團隊利用各種場合或文宣,不斷陳述過去兩年台灣在新冠肺炎疫情干擾下,公共政策如何與時俱進,以及經濟指標如何創下新高。不過,民眾對政策創新或數字亮麗的宣傳,似乎並未拍掌共鳴。

政府「內宣」難得共鳴

究其癥結,除了許多公共政策的旨意,與真正的現象脫節之外,部分經濟指標之比較,更是與真實之狀況相異,使得執政團隊的「內宣」難以產生社會各界之共鳴。

先從前者來說,面對許多國家並未承認國產的高端疫苗,政府官員以沉穩的語調回答,並非不被承認,而是尚未受到承認。再者,面對三月三日全台電力之亂、民怨沸騰質疑能源政策及備載容量,政府官員以上下口徑一致的論述指出,並非缺電,而是因人為錯誤而停電。

此外,在面對市場缺蛋、民眾恐慌質疑汰雞或育雞政策,政府官員卻以無法操之在我的心態認為,並非補貼蛋農宰雞作法之錯,而是歸咎冬季蛋雞生產較少。

彰顯績效為取悅高層

再就後者而言,在經濟成長幅度不如競爭對手時,竟將其說成近年以來表現最佳;在外資頻繁進出資本市場時,將其說成來台投資意願持續熱絡;在製造產品出口全球占比排名不斷下滑時,將其說成出口年增創下近年新高;在服務輸出金額落後亞太小龍之末時,將其說成附加價值逐年提高成為促進經濟成長動能。

在國債未償餘額累計不斷增加時,將其說成稅賦收入大幅成長;在受僱勞工薪資屬於時間序列逐年遞增時,將其說成創下歷史紀錄;在家庭儲蓄率不及20%時,將其說成國民儲蓄率超過30%等狀況。這些都是掩耳盜鈴、麻醉人民的說詞。

其實,從古至今,我們可以發現部分政府官員為彰顯績效取悅高層,而將評估政府治理的「政策管理」轉化採取「管理政策」進行銓釋,或是將檢視經濟表現的「數字管理」調整透過「管理數字」加以呈現。

掩飾虛假、上行下效

亦即將真正的現象,以不同之說詞鋪陳掩飾,同時將真實的數字,以相異之比較美化虛假,以降低社會各界對政府的負面批評。

換句話說,過去以來許多與民眾相關的公共政策或經濟指標在掩飾、虛假文化渲染下,逐漸形塑寒蟬效應,久而久之上位者不願聽取下位者忠言逆耳。

亦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之下。」以「管理政策」及「管理數字」迎合上位的需求,造成官僚體系報喜而不報憂,將公共治理的缺失進行辯駁,對經濟實力之衰退加以扭曲,呈現四海昇平,導致夙夜匪懈勵精圖治所建立的競爭優勢喪失殆盡。此乃台灣生存發展危機根源,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