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IPCC報告示警 人類災難難避免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2/03/09 15:56 點閱 2125 次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月28日發佈第6次氣候評估的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明確指出人為導致的氣候暖化正給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且廣泛的破壞,影響著全球人類及生物界的生活與生存,情況非常緊急。

IPCC新報告憂暖化

IPCC評估在2040年前地表升溫就會邁過1.5℃,將造成更多不可逆的影響,往後20年世界要面臨不可避免的複合型的極端天氣災害;從2041年至世紀末,若暖化程度持續拉高,人類跟自然系統將遭遇更嚴酷的風險。未來全球將有約36億人生活在「氣候脆弱度」極高的地區,尤其非洲、南亞、中南美洲、島嶼國家、北極圈等區域,更是氣候暖化的衝擊的熱點。

目前全球已有約一半物種向極地或高海拔地區移動,尋找可居之處;極端天氣已經造成無數的陸地、海洋生物大規模死亡,冰雪圈的消融也呈現無法逆轉的態勢。

速建預警系統

關於人類社會方面,糧食與水資源的安全將首當其衝,且以中低緯度及弱勢國家受到的影響最大,飢荒將是嚴峻的挑戰。高溫熱浪對公共衛生有深遠的影響,不但增高死亡率,也大幅降低生產力,更可能發生複合性的災害,必須盡速建立完善的預警系統。

目前全球有55%的人口住在都市環境裡,隨著都市化程度提高和氣候暖化影響加劇,有更多的人口面臨更加複雜的風險。但危機就是轉機,都市可以藉由落實調適行動,如透過綠建築、穩定又乾淨的水資源、再生能源、與低碳的運輸系統,創造出涵融性更高、更安全的環境。

調適與減碳應平衡

報告特別提醒,調適與減碳之間需要更好的平衡策略,並避免「不當的調適」,導致災害轉移到其他空間,甚至影響到弱勢族群,製造出更多的新問題。

臺灣未來將面臨高溫熱浪頻率增高、降雨型態改變,旱澇災害頻率與強度增加、海平面上升、沿岸風浪及暴潮加劇、水稻及漁產養殖減產、空氣品質下降、登革熱風險增加、高山森林植群降低等衝擊,亟須研擬調適方案,強化氣候的韌性。

除了要加速「氣候變遷法」的研修,更需要積極進行暖化情境預估,製作不同地區的「災害潛勢圖」,據以評估風險,依情況調整政策、減少脆弱度。

再不行動,將錯過機會

儘管我國已經著手氣候變遷的調適,但投注的資金嚴重不足,且行動的優先序位也不夠高。在未來數十年內,我們需要在政治承諾、組織框架、充足的財務資源等方面提升調適行動的層級與力度;同時還要將整個治理過程透明公開,與利害關係人、公民社會及弱勢族群一起討論,共同設計推動。

總體來說,全球都在同一條船上,氣候暖化是人類福祉與地球生態健康的頭號威脅,沒有任何地區、任何人可以逃避氣候變化的影響。當前我們還有時間挽救,但是機會之門正在逐漸關閉,如果在行動上再耽延遲疑,我們都會錯過搭上平安穩妥的未來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