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徵兵募兵各有困難 需培養科技戰士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2/03/07 16:22 點閱 1729 次

號稱「14天最硬教召」的第一梯在上周六終於報到,跟過去教召刻板印象就是吹冷氣看影片截然不同,不但天天訓練不放假,還不能買便當叫外送,每天施訓時間長達十個小時,還有超過十公里的行軍。

在實務方面,要操作各樣輕武器,就連單兵使用的六六火箭筒跟各型迫擊砲也要熟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隨著中俄與西方世界交惡,台灣身在第一島鏈,的確有戰爭發生的威脅,需要常保兵員備戰。

全面徵兵兵源太多

台灣兵役的最大困境,是一旦恢復全面徵兵,則兵源太多,冗員讓國防部無所適從,但全面募兵,兵源又不夠,尤其現在少子化,年年人口都在減少,現在一年只有十六萬新生兒,預計還會逐年降低。按照立法院法制局報告,未來台灣一年大概只有五萬到六萬名役男可以招募,可想而知,實際當兵人數將會更低。

台灣軍隊的總員額編制大約二十二萬人,扣除文職跟其他維持員額,按照九成的編現比,約是十七萬人。台灣目前的目標數字約是十五萬人,所以大概缺少的員額是兩到三萬人。

募兵人數慮不足

按照缺少的兩三萬人數,全面徵兵又太多,募兵又不夠。其實當兵按照憲法是國人的義務,政府既然有實際兵源的需求,可以考慮用抽籤方式選取兵源,但是因為需要的人數不用這樣多,一定會產生公平性的問題。這部分可以對實際當兵的役男收取較高額的兵役稅,除了可以拿來貼補當兵役男的薪資之外,也可以讓服兵役的義務獲得實際的執行。

既然沒有實際到兵營當兵,那以經濟或其他方式來執行,在台灣不是沒有前例,例如替代役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經費跟時間能取得國人共識,就能夠大大減低國軍募兵的壓力。

體制內軍人難升遷

國軍募兵最困難的不是找到人當兵,而是在役滿之後,許多已經訓練完成的士兵軍官,並不願意繼續當兵,這不但讓之前國防部投入的訓練跟金錢付諸流水,也對軍隊的傳承造成傷害,例如說國軍重點栽培,遠送到美國西點軍校受訓的軍官,在服滿規定的十年役期之後,幾乎全部都選擇退伍。

究其原因,乃在於國軍體制內難以發揮,學習與專業難以適配,造成優秀人士寧願退伍。

台灣國軍長期擔負許多不屬於軍方的任務,尤其只要遇到重大天災人禍,軍方幾乎都是第一批被派送上場的人員,大部分軍隊根本沒有受過相關的訓練,反而因為去救災挖遺體,造成心靈上的受創,這種不專業的支援方式,反而會讓專業的軍人卻步。

用人不能急就章

另外軍中的專業往往也難以讓軍人學有發揮,常常是哪裡有空缺,就先讓人補上,這種急就章的用人方式,也很難讓學有專精的人才願意長留軍中。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進步,軍隊也已經成為高度專業的精緻體系,尤其現在各樣先進武器,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元,國家需要的不只是充沛的人力,更是高專業的人才。從招募、訓練、任用到升遷,都必須隨著時代腳步改進,一昧遷就過去的齊頭式平等或是打罵教育,未必能夠培養適合現代的高科技戰士。

不只是台灣,包括世界最強的美國,還有鄰近的中國、日本跟韓國,都在徵兵政策上絞盡腦汁,做出各樣變化革新,台灣要的是找出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迷信其他國家的經驗削足適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