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我孩子的名字是Sidrat-ul-Muntaha,意味著無人能夠通過的端點!」研究顯示,父母為孩子取特別名字的趨勢愈來愈盛行,反應了社會從集體主義朝向個人主義漸變的趨勢,希望特殊的名字有助於讓孩子脫穎而出,而非困在一堆「菜市場名」當中。學者則指出,此狀況可能肇因於國家衰退,父母失去集體歸屬感而導致。
傳統取名方式正沒落
《BBC》報導,替孩子取名字是每對父母的大事,且與文化發展息息相關。namerology.com 網站的創辦人瓦妲伯格表示,過去幾個世紀以來,文化傳統一直是推動命名的主力,尤其與宗教信仰與祖宗家譜的關係特別大,例如聖經中的名字是父母取名的參考;而在伊斯蘭教信仰地區,「穆罕默德」這個名字就很盛行。
但瓦妲伯格指出,隨著地區發展速度不同,並非所有文化傳統都得以延續。她說,工業革命造成更多人口流動,使得年輕父母不再受限於大家庭與傳統習俗的影響,名字逐漸成為表達自我個性的方式。名字諮詢公司Nameberry執行長蒙德就表示,「最近很多父母想給兒子取性別中性的名字,來表明女權主義的價值觀。」
以獨特性生存
戰後嬰兒潮是第一批想要變「酷」的父母,而他們也希望孩子也很「酷」。而隨著網路興起,千禧一代對獨特性的渴望,比起父母一輩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並在各類的社交平台上試著為自己取上獨一無二的稱呼。
《SAGE》論文表示,「嬰兒名字的索引已成為證實個人主義的有效指標」。他說,在美國、加拿大等個人主義相對盛行的國家,嬰兒名字重複的機率較低。中國研究也發現,特殊名字的興起滿足了日益增長的特殊需求,也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重要性在降低。
日本京都大學社會與文化心理學教授內田由紀子則以日本為例說,獨特名字的興起歸咎於人們對於集體社會的失望,包括經濟衰退、人口高齡化與「尼特族」(Neet)興起等狀況有關。她說,這導致人們開始覺得,「必須要靠自己的獨特性來生存,而不是依賴傳統上的群體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