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休三日工時革命》

醒報編輯 2022/03/02 22:49 點閱 3082 次

1870年代,工業革命後的全職工作通常每週工作60至70小時,勞工長時間賣力工作,工作時數象徵一個人的生產力。但隨著網路、科技、AI自動化的進步,效率提高,但工時並未跟著減少,工作侵入私人時間,不僅生活受到干擾,勞工也無法好好放鬆。

雖然彈性工時、週休三日尚未全面普及,但本書作者擔任工時革命的先鋒,用親身經歷、各國企業的經驗談,讓政府、企業、勞工團體、勞工體認到四天工作制的價值和好處,就算工時縮短,也不損生產力、獲利、幸福感,能達成勞資雙贏的局面!

四天工作制改革風潮

《經濟學人》雜誌,裡頭有篇文章報導了兩項研究,是關於加拿大和英國週休二日的工時制。研究發現,一天上班8小時,員工有生產力的時間只有1.5至2.5小時。

我身為管理約240人的業主,對此大吃一驚。思考一番後,我明白了一點,雖然資方針對不同職位與部門制定工作量,但有些員工可能一天只有幾小時的生產力。根據我的推算,如果每位員工的生產力平均每天約2.5小時,雇主只要想辦法讓員工的生產力每天多40分鐘,那麼週休三日與週休二日的生產力就沒有不同。

週休三日新概念

這就是「100─80─100」準則的開端。員工達到100%的生產力,但只用了80%的時間在工作,就能領取100%的薪資。於是我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人資協理,說明這個突發奇想,最初她以為我在說笑,還把信刪掉。幾週後,我回到紐西蘭,向她保證我是認真的,接著我們開始搜尋有哪些業主已經認同週休三日的好處。

結果發現,我提出的週休三日是全新概念,從未有人精確驗證過。雖然很多公司都嘗試過全職工作模式,例如把40小時的工時壓縮在四天,或減少工時並降薪。然而,「100─80─100」的準則強調的是生產力,不只是為了讓工作和生活達到平衡,而是一場宏大的實驗,連我的團隊也多半視為不可行又不合理。

研究分析數據

我進一步探討週休三日的概念,卻面臨一道難題,那就是實踐週休三日後如果出了差錯,怎樣才不會對企業造成重大傷害?畢竟投資人和獨立董事多少會有疑慮。因此我們決定實驗週休三日制度,並另外聘請研究人員來驗證這種工作模式是否有效與可行。

由於實驗要有充裕的時間,才能蒐集足夠的數據進行研究分析。起初決定試辦六週,後來延長到八週,因此我們獲得比較完整的數據。

本公司以非強迫的方式進行八週實驗,由兩位大學研究人員密切追蹤,最後取得大量數據。因此我可以很肯定:週休二日是十九世紀的觀念,不適合二十一世紀。

生產力沒有提升

這就是我撰寫本書的原因。我開始把週休三日的概念套用在現今的職場。過去幾十年,科技大幅進展,網路與社群媒體的興起打造出超連結世界,全新商業模式削弱舊有公司與產業的中間地位,但整體生產力卻沒有跟著提升。

此外,雖然消費者是這類全新模式的既得利益者,但員工的工作環境也沒有跟著改善。在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勞工的工作壓力日益劇增,幾乎到了流行病的程度。

實踐週休三日

雖然我無法證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工作環境有比第一次工業革命處處煙灰的空氣糟糕,但隨著全球人口成長、中產階級增加、各項資源短缺的壓力,人類的工作方式急需大翻轉,這樣人力與貿易才能發揮最大效益,人類和地球的緊繃狀態才能開始緩和。

若你了解週休三日的概念,本書會提出實踐週休三日的方針,詳述生產力導向與減少工時有哪些好處,還會探討推行時會碰到的阻礙與解決方法。

媒體爭相報導

週休三日並未被視為不行,也沒有受到排斥,反而促成我人生中極為精采的一年,全球也開始就工作的未來景況展開對話,瑞士達沃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還針對此主題安排議程。我成了多國媒體的話題,接受美國、英國、日本、烏克蘭、法國電視網的專訪,還受邀加拿大、南非的廣播電台。

傳統與網路媒體爭相報導這個話題,觀眾也熱烈回應。紐西蘭永恆守護者公司實施週休三日的新聞一度成為《紐約時報》的熱門報導,閱覽人數僅次於川普與普丁高峰會。

實驗得到革命價值

一篇新聞報導闡述的工時概念,掀起75國的討論話題,隨著數十家公司進行實驗並提出實證,愈發引人注目。同時,已有多國政府與立法機構開始認真討論週休三日的法案,也有多個組織採用,例如英國的工會聯盟、綠黨、工黨等。在我撰寫本書之際,俄羅斯議會開始擬定草案,打算在全國逐步實行週休三日。

我一想到週休三日的制度也許能讓世界變得更好、更健全,就不由得振奮起來,我可以篤定地說,週休三日早就從南太平洋小國的小小實驗擴散至其他地區。

在此期盼企業主、立法機關、工會、氣候運動者與同工同酬倡導者共同體認到週休三日工時革命的價值,並努力把這套工時制度帶到二十一世紀。本書是實證與實踐週休三日的簡易指南。

勞工一直上班

對許多勞工而言,網路使勞工一直處於工作狀態,使工時明顯過長。英國通訊管理局指出,2018年消費者的上網時間一週平均是24四小時,是10年前的兩倍,25%的成人上網時間一週多達40小時。在英國通訊管理局的報告中,15%的受訪者表示,智慧型手機讓自己覺得一直都在工作,54%的人承認使用智慧型手機會干擾親友面對面的談話,43%的人表示自己花太多時間上網。

工作入侵私人時間,不僅干擾平日家庭活動,勞工休息時能享有的思考、放鬆、充電也會減少,健康更可能有嚴重後果。英國職業心理學家克莉絲汀.葛蘭特向英國廣播公司表示:「這種『時時處於開機狀態』的文化會帶來負面影響,腦子永遠無法休息,沒給身體復原的時間,所以會一直覺得有壓力。越是感到疲累、壓力大,犯下的錯誤就越多,身心健康受到殘害。」

剝奪勞工福利

今日,職涯品質、工時長短、勞動強度於勞基法或勞工組織。如果勞基法喪失約束力、受到漠視,勞工組織就會失去影響力,勞工就只能靠自己。從歷史來看,工會曾是工時的主要決定因素,還立下多座里程碑,一天八小時、週休二日即是其中一例。相較於英、美兩國現在的工會運動顯然失去了影響力。

本書會探討當公司不受勞基法規範,而是採用零工經濟或敏捷式工作制度時,如何嶄露頭角。在零工經濟問世後,公司得以利用契約,給付低於基本工資的薪資給勞工,還剝奪勞工的福利,同時強迫勞工花更長的時間工作來賺取生活費。

利用稅收漏洞

此外,零工經濟的生產力價值通常不會反映在當地的國內生產毛額,因為跨國公司的業主把利潤轉移到海外。為了搶攻市占率,優步的載客、外送或共享工作空間等服務通常是虧本提供,並用資本投資給予補貼,以大量資金爭奪有限的機會。

很多跨國業主都會利用稅收的漏洞,將利潤輸出,在這種模式下,傳統的服務供應商往往會被逼得破產倒閉,本土企業對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稅收貢獻也隨之減少。接著,地方稅金支付不了國家必要基礎建設時所需的費用,進而無法充分支持企業,也就無法維持經濟繁榮。

員工承受外在壓力

零工經濟仍處於萌芽階段,「可按照自己想要的時間工作」讓人趨之若鶩,初期帶來的影響是工時延長,跟第一次工業時期相同,讓人想起在工廠門口等待上工的大批勞工。零工經濟也可能是職涯延長的開端,這不只是因為人類預期壽命變長,也是因為勞工需要工資來填滿不足的存款,應付日益攀升的健康照護費用。

與此同時,潮流走向敏捷式工作法,加上高薪職業的自動化與去中介化,都讓員工承受巨大的外在壓力。在這些領域,成功與否通常端賴於員工是否願意只專注投入工作,放棄家庭生活和休閒活動。

工作是重要力量

我在金融業的親身經驗就是最好的證明,要是沒有像法規的干預手段,那麼相較於犧牲一切、投入工作的人,基於休閒或家庭因素而騰出時間的人可能失去晉升機會。為了養家或照顧年長親屬而中斷職涯階梯的人(女性多得不成比例),所要承受的後果格外嚴重。

工作是推動人生的重要力量,要是工作出問題,例如過勞、影響身心健康,或需要工作卻找不到,人就會承受莫大苦痛,史普林斯汀對此瞭若指掌,也以音樂傳達出來。以此向外推斷整個社會,就會發現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如氣候變遷、身心疾病、家庭失能等,原因多半出於今日的工作方式。
(小凡/輯)

《週休三日工時革命》
作者: 安德魯.巴恩斯(前REA集團董事長)
史黛芙妮.瓊斯(商業作家)
出版社:采實文化

其他書訊:
《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
作者:皮國立
出版社:時報出版

1918-1920年的全球大流感被稱為「所有大流行病之母」,粗估全球至少五億人受到感染,死亡人數更上看五千萬,是人類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2019年底開始肆虐世界各地的新冠肺炎,與全球大流感有許多相似之處,引起人們再度關注這段幾乎要被遺忘的疾病史。

今日的科學研究已經證實,1918年爆發的全球性流行瘟疫,其源頭正是H1N1型流感。這波疫情當時也衝擊到中國本土、日本、臺灣、東南亞等地。在許多既有的西方研究中,都未曾對中國的疫情做出全面的介紹與評估,反而多帶有偏見地認為,該病的散播源頭正是中國,一如新冠肺炎爆發後那樣。

《即使看不見,我們還是牽著手穩穩走》
作者: 岡薩洛.莫爾
出版社:奧林

爸爸總說小女孩是他的「引路人」,為看不見的他指路,但是在小女孩的心裡,爸爸才是一直以來引領著她的人,始終和她並肩前行,教她用心去感受周圍的一切,像是博學多聞的好老師,又像默契無敵的好夥伴,所以當爸爸稱呼她「引路人」的時候,她喜歡這樣叫爸爸——「我的隊長」。

《小王子》作者曾說:「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爸爸和小女孩那份為彼此守護的心意,讓他們周圍的世界散發著暖暖的,幸福的光。即使看不見,只要牽起手來,就不會感到不安,我們不慌不忙,一起長大,用心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房間裡的大象》
作者:伊唯塔.傑魯巴維
出版社:早安財經

每一個家庭,都有心照不宣的祕密。每一個組織,都有集體避談的話題。每一個國家,都有拒絕面對現實的政府。明明大象就在眼前,大家假裝沒看見,絕口不提,甚至否認有大象。

我們以為,閉上眼睛,日子好過一點。我們以為,沉默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於是當面對難堪與痛苦現實,我們寧可相信無知是福,珍惜著「鴕鳥權利」,集體沉默。

但集體沉默,讓我們付出高昂代價──家庭中隱藏的祕密,留下難以抹去的傷痕;組織裡盤踞的惡習,最後往往臭不可聞;國家揮之不去的弊端,全民皆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