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宋秉謙綜合報導】上週華盛頓郵報的專欄曾探討烏克蘭問題可能讓美國分心,不關注台海,國際情勢權威雜誌《外交家》19日也分析,美國此前撤出歐陸與中東、轉向印太,現在又回頭緊盯東歐情勢,由於中國的崛起,美國已負擔不起軍事干預世界各地,但若想專注於歐陸,就必須與中國保持一定關係,若決心部署印太,那普丁的俄國、伊朗在中東都可能起事。
烏克蘭讓美國分心?
烏克蘭議題正發酵中,上週華盛頓郵報就以「烏克蘭議題恐讓美國分心於台海情勢」為標題,該文觀點是,拜登本月向東歐增派的6千美軍,本該是保衛台灣所需的力量,如美國國防新聞官秘書科比所言,「美國不能同時與俄羅斯和中國散步閒聊」,意即無法分心同時應對俄國、中國。
權威國際情勢雜誌《外交家》分析,最大原因是中國崛起,美國也不是當年那個世界警察,無法負擔散派軍事到世界各地,理想狀況是歐洲人自己保衛自己的歐陸,但明顯他們做不到,從前任川普的國際作為(背棄國際組織及與歐盟軍)、再到拜登去年在阿富汗的倉促撤軍,美國重心應該是逐漸從歐洲、中東,轉向印太,就是所謂的「印太主義」。
拜登搖擺不定
如《衛報》所報導的,拜登很可能是因為此前的撤軍、對北約公信力造成損害,不願意再承受外交政策災難,所以很快增援東歐戰場,此舉雖然能挽回北約態度,能向俄國及中國表明「美國堅決支持盟友,不論是烏克蘭或是台灣」,如同拜登的外交宗旨:維護世界的民主與人權。
但正如上述所說,美國重心一直搖擺不定,原本看似印太主義,隨後又因為戰略、外交災難考量,緊急拉回歐陸,《外交家》認為,拜登雖然暫時擺脫外交危機,但長遠來看,美國的佈局必須更加明確,當前顯然過於三心二意。
魚與熊掌不可能兼得
該文補充,1972年的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秘密訪問北京,結束美國與中國25年不公開交流的局勢,如今即將滿50週年。1972年後美國將重心轉到中東、加勒比海地區,1990年代後期轉到巴爾幹地區,相對應的,中國崛起。
按照歷史論,若美國打算視中國為最大威脅方,從其他地緣衝突抽身,將重心擺在印太地區只是得利者換人而已,可能導致普丁的俄羅斯更加膽大妄為,也可能是伊朗重新在中東獲得優勢,非洲仍舊淪為代理人的博弈地區,《外交家》總結出提問句:「若世界各地局勢都不如美國所願,緊盯著『可能不會越台海一步』的中國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