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後悔高中時期沒有女神告白?懊惱昨天熬夜導致隔天考試錯誤連篇?懊悔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心理學家表示,後悔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情緒,能夠讓民眾優化自己的決策機制。心理學家建議,透過將情緒化作文字、以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問題,都能更好的緩解懊悔的負面情緒。
四種遺憾情緒
《BBC》報導,懊悔使人產生許多負面情緒,讓大眾避之唯恐不及,許多人想方設法擺脫這種感覺,無怨無悔更被視為一種高超的人生境界。
心理學家平克根據 1984 年的一項研究指出,遺憾是僅次於戀愛,民眾第二常討論的情緒。平克的問卷調查也顯示,約莫 20% 的受訪者聲稱,「一直」感受到這種情緒干擾。
他分析問卷內容後發現,民眾的遺憾情緒可以粗分為四種:(1)因為短期享樂,導致對長期生活的負面影響,如過量飲酒。(2)違背道德的決定,如欺騙伴侶。(3)失去與家人、朋友等人際關係而懊悔,即「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狀況。(4)因為過度謹慎,而未能踏出自己的舒適圈。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尼表示,懊悔的情緒就像是一個警訊,意味著民眾該重新思考自己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指出「試圖讓生活中毫無遺憾,是非常糟糕的主意。」心理研究也說,民眾要是因為倉促的決定而感到後悔的話,未來就會試圖在取得更多資訊後,再做決定。
與後悔和平共處
然而,後悔並不好受,如何與此情緒共處成為重要課題。平克指出,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承認並揭露自己的情緒」。他說,當刻意將痛苦的感覺壓抑起來,恐怕只會造成情緒再度惡化。《相關心理研究》顯示,除了與他人分享懊悔有助於舒緩情緒外,試著將情緒化為文字書寫也能夠幫助民眾處理情緒。
其次,可以練習「自我理解」,而不是陷入自我批評的浪潮中。平克說,停止使用「我是失敗者」、「我活該」之類的用語。相反地,應該試圖找出錯誤決定背後的原因。他指出,陷入懊悔情緒的民眾會出現「為什麼這種事情只發生在我身上」的反應,但理性思考後就會發現,事實是大多人都有相同的狀況。
最後,平克提倡「自我疏遠」的心理策略,也就是試圖從以「第三者」的視角看待問題,練習方法是,假設如果朋友遇到與自己類似的狀況時,「我應該怎麼幫助他?」研究表明,經過反覆的練習,可以幫助人們更加理性地看待問題,也能夠更快地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