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春節九天連假,北部果然缺蛋。但因為出城度假的人多了,加上豐盛大餐連吃幾天也膩了,民情的喧囂不如預期。
真正耐人尋味的,春節前一個星期,電子媒體雖大幅報導缺蛋新聞,然新聞的聳動性未成氣候。主管單位經濟部物價督導會報,在年前一個曾對最上游養雞場表示關切,造成大盤大反彈,反而買不到蛋的技術錯誤,立刻被遺忘。
介入物價的政治動作
在台灣這樣一個已經不輸給西歐與北美的富裕社會,吃不到雞蛋是一個什麼樣的冷笑話?不像1910年代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國務卿威廉·詹寧斯·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那樣草根有力的「家家鍋裡有隻雞」口號那麼有殺傷力,儘管懂得底層人民的肉食需求,能言善道的布萊恩還是三度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都落敗。
所以經濟部物價督導會報是故意的?明知道政府的手介入單一物價是不聰明的且無效的,還故意這樣做?目的就是要遏止通貨膨脹的趨勢?所以,這樣祭起干預物價的行政措施(對上游養雞場的口頭關切),反而是對的?
通膨與人民感受
經濟學家說,行政院主計處定期調查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包含三百多種品項的物價,雞蛋只是其中一項,精密計算起來,雞蛋這一個品項佔台灣CPI的權重只有千分之2.36,就算嚴重缺蛋,統計起來「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數字也看起來也一點都不顯著。
所以,台灣沒有通貨膨脹了?錯了!這二年來,民生的感受是有輕微通膨,但還在人民忍受的範圍內。
來自國際的影響
通膨的源頭並非單一因素,除了國際原油的價格起漲,加上Covid-19全球疫情打亂了市場的供應鏈,更可怕的是,各國央行(尤其以美國的聯準會與日本的央行為最大影響力)採取「量化寬鬆」(QE),大量印製的美元和日圓有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需要,導致國際市場上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原物料,終究造成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壓力。
以油價高漲為例,大年初六上經濟部能源局的「油價資訊管理及分析系統」看國際三大原油報價系統:西德州、北海布蘭特與杜拜,全部站上了每桶九十美元的歷史高點,很可能上探百元美元是近期的事情。
油價高漲才是通膨的主因。這種經濟學界所謂的「輸入性通膨」是悄悄地墊高所有物價,特別是遠方來的進口食物,包括澳洲牛排、智利櫻桃之類,但台北天龍國的住民幾曾感受到肉痛?
豐儉本由人
該吃還是要吃,只是消費習性逐漸像是台北市的房價一樣,「豐儉由人」,有錢人消費貴一點的財貨,中低收入的人就認份點,吃點便宜的東西,住便宜的老公寓,沒有人說,五十元一盒的雞蛋比百元的雞蛋蛋白質差些,頂多,百元的雞蛋外型碩大、行銷上強調有機、雙蛋黃、多元色彩的蛋殼等等。
後者都是一種消費者心理學上的增添效益而已,跟時裝一樣,沒有必要趕流行,或是還是非趕流行不可的話,到松山五分埔的成衣市場買些山寨版的潮衣,也可以對付得過去。
所以雞蛋引爆通膨證明是茶杯風暴,而原油價格持續高漲,引爆輸入性的通膨也是可見的,但是人民也能接受,所以,我們又過了一個平順的春節連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