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正視人口危機下的公共政策

戴肇洋 2022/01/26 10:02 點閱 1797 次

從最近內政部所公布的2021年人口調查最新統計資料中顯示,國內已經持續兩年出生人數不如死亡人數,呈現人口衰退,同時結構老化走勢。雖出生率降低是近年以來全球許多先進國家的共同現象,但台灣出生率卻又迭次位居全球最低,顯示「生不如死」問題,較這些國家的狀況更為嚴重。

「生不如死」的危機

事實而言,台灣自1990年代初期起,除了特殊年份之外,嬰兒出生人數從接近40萬人,平均以每年七、八千的數量,逐年減少至2021年僅有15萬4千人;相對超過65歲以上老人數量則是不斷增加,已成為全球人口結構老化快速的國家之一。

此種「生不如死」現象,並非出自偶然,而是既存事實,已經對台灣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負面衝擊。亦即出生率降低所衍生的問題,無不與政治、經濟、產業、教育、兵役、退休、醫療、長期照護等公共政策之互動產生關聯,如果不能有效緩解、進而扭轉,勢將危及對台灣經濟社會動能的提升與穩定,無疑是國安問題的重要一環,不容加以輕忽。

民粹政策堪憂

不過,令人堪憂的是,1990年代之後,隨著台灣民主政治發展,朝野政黨及民意代表在選戰過程中,為能增加民眾認同,經常提出許多不切實際或空泛理想政見,以訴諸民意之支持。在選戰結束後,為能落實其所提出的承諾,卻又未能評估人口結構發展變化之下,是否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反而藉由反映民意,採取不擇手段推動部分存在著民粹或個人利益思維之公共政策。

這些輕忽國內人口結構發展變化,導致造成資源浪費,進而形成政府財政赤字,甚至延伸為下一世代債務的公共政策規劃,例如:

高等教育鬆綁,導致學生素質低落;技職體系偏差,導致專業人力不足;師資培訓盲目,導致流浪教師工作無著;人口紅利提早結束,導致基層勞工短缺;役男就學期間延長,導致募兵困難;偏鄉人口外流嚴重,導致公共場域閒置;年金制度短視,導致財務陷入不敷危機;長期照護投入過遲,導致老人安養資源薄弱等實例,不勝枚舉。

恐造成赤字惡化

面對國內人口衰退倂行結構老化,已形成無法輕忽的國安危機之下,未來在規劃與國家永續或民眾福祉相關的公共政策議題上,我們更加期待,朝野政黨及民意代表別再為了討好民眾、訴諸民意,擅自將選舉所提出不切實際或空泛理想的政見轉化成公共政策,造成政府財政赤字更加惡化。

俗云:政策錯誤對國家或社會之影響,比貪污更可怕。因此,唯有將人口結構發展變化,落實反映為規劃公共政策基礎之下,如此始能讓政府推動的各項政策,真正符合民眾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