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金融界獲利雖創新高 違規弊案不絕

醒報編輯部 2022/01/20 15:23 點閱 1582 次

2021年台灣金融界獲利創歷史新高,累計前11月銀行、證券、保險稅前盈餘約9090億元,但是社會公器違法違紀層出不窮,最近又發現配合炒房團,偽造交易資料,零元炒房。失去「信用」的金融界,如何得到社會的信任及尊重?如何不出事?

公器私用令人驚詫

全球資金狂潮,旺到金融業,金管會統計,2021年前11月,證券、金融、保險業,獲利較2020年同期多賺2627億元,成長40.6%,創歷史新高。其中保險業獲利最高,達3865億元,成長85.7%。銀行業獲利3194.9億元,成長8.1%。證券業獲利1114.38億元,成長97.25%,表現均佳。

金融業獲利盈庫,全體人員的努力,固然重要,然而,資金泛濫,外貿暢旺,股市大漲,同樣提供金融業獲利機會。金融業更需警惕的是2021年違法違規情事持續增加,不當授信,侵吞客戶款項,濫權牟私利,甚至還配合炒房集團,以偽造交易紀錄,從銀行搬錢炒房,無視企業社會責任,同樣令人髪指,尤值金融界反躬自省檢討。

黃天牧警惕金融界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新春記者會中曾勉勵金融界要「持盈滿履,君子兢兢」,「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字字珠璣,值得金融界警惕。尤其金融界所涉業務皆關係客戶財產及權益,是社會公器非私產,必須重視風險控管,善盡法遵、ESG、企業社會責任,否則愧對國家社會期待。

以2021年為例,金管會裁罰金融機構,其中保險局73件,金額1億3540萬元,銀行局13件,金額1289萬元,證期局開罰273件,金額8605萬元,總計3局開出359件罰單,罰鍰3億3434萬元,創近5年新高。樣態百種,多為圖謀私利,違法亂紀,令人遺憾。

違規層出不窮

觀察金管會近5年開罰件數與金額,幾乎是年年攀升,創新紀錄。其中2017年302件、2億6754萬元;2018年307件、1億9825萬元;2019年380件、3億38萬元;2020年347件、3億2613萬元。違法違規叢生,金融界應檢討。

去年金融界違背法紀遭懲處層級,甚至包括大型金控董事長,濫權不當搭乘包機,以公款赴海外參加拍賣會,採購藝術品,或把持董事會,無視公司治理,獨斷獨行,造成企業重大損失,或有行員趁業務之便,侵吞客戶資產,或強推不當金融商品,圖謀私利,種種行徑,光怪陸離。

銀行不應配合炒房

另有不當授信,造成金融機構損失,以京城銀行為例,去年爆發對台灣土地開發放款債權約新台幣22.97億元,因債務協商不成立,不動產遭債權人強制執行,已屬違約,轉列呆帳,全案已嚴重違背銀行授信原則,不符常規,金管會及檢調應深入調查是否有弊,以昭烱戒。

最近金管會又發現兩家銀行配合類似「江媽媽炒房團」,以土建融業務為主,從2020年開始,用20個人頭戶,勾結建商、代書,偽造所得資料,在雙北地區炒房,金額約3億元,手法粗糙,若謂銀行不知情,很難令人相信。類此銀行提供資金,配合炒房,政府應全面深入調查,依法嚴懲。

比爾蓋茲最近説,2022年最大的危機,是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寓意深遠。同樣,金融界如果公器私用,圖謀私利,不能贏得社會信任,也是重大危機,深值金融界自省檢討,政府亦應嚴飭法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