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鳳梨、蓮霧、鳳梨釋迦遭到中國海關祭出禁令後,迄今未見解禁,日前又有兩家輸中的活石斑魚,被大陸海關檢出含有不當的藥物殘留(還原性孔雀綠、結晶紫),將暫停受理進口業務,再度引發國內媒體關注。
台灣養殖石斑魚正是ECFA的受益者,既享有進口零關稅,還可以將活魚直接運到對岸口岸,因有利可圖,導致台灣養殖石斑魚規模擴大,產量超過兩萬公噸,成為馬前總統時期,宣傳兩岸簽訂ECFA的最佳樣板。
近年來蔡政府為避免受制於中國,積極鼓勵內銷,消費量雖有增加,但開拓中國以外市場則成效果不佳(2021年美國進口量僅32公噸,日本僅25公噸),出口仍集中於中國大陸(2021年出口到中國的石斑魚活魚總計6121噸、產值為5478.6萬美元,佔總量的91.6%及91.8%)。
台灣政府若在乎大陸市場和國內石斑魚養殖產業,應就事論事,誠實面對問題,積極尋求解套方案,畢竟短期內想找到另一個如中國大陸般具有地利之便、廣大消費力及相似消費習性的市場,實屬不易;且其中涉及運輸、關稅、通關檢疫、在地產業反彈、消費習性、有無競爭力等關卡,貿易商也證實拓展替代市場量仍遠不比大陸市場,不應輕言棄守中國市場。
不能棄守中國市場
以鳳梨為例,在遭中國暫停輸入後,蔡政府除了嚴厲指責中國大陸政治操作,除訴諸國際外,還順勢推出愛國水果,激化民眾仇中情緒,也花費大筆經費補助業者開拓中國以外的市場,還拿日本市場為例,宣稱成果良好。
然而,根據海關出口資料2021年台灣鳳梨總出口量為29527公噸,總金額為3805.8萬美元,較2020年出口數量46285公噸,總金額5592.0萬美元分別減少36.2%,31.9%,日本進口量從2020年的2171公噸提高至17919公噸(增加15748公噸),仍然遠不及從中國市場減少的數量(37963公噸)。
每公斤價格也從1.39美元降為1.28美元,何況這還是在政府大量補貼外銷費用的成果(外銷至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日本等亞洲國家,海運每公斤補助40元,空運補助50元;外銷美國、澳洲等其他地區國家獎勵拓銷費用更高),都不符合國際規範。
產銷寄望國營事業?
一旦回歸常態,台灣鳳梨在日本市場是否還能維持這樣的市占率,不無疑慮;還有,目前鳳梨釋迦外銷並不如預期,產銷缺口高達37萬箱、2200公噸,由國營事業買單,也引發國營事業基層反彈。
這些年中國大陸的石斑魚養殖產業蓬勃發展,產量和規模已遠遠超過台灣,不僅擁有低生產成本,且離主力消費市場近,品質也不差,市場競爭力逐年提高,台灣產的石斑魚已不具不可替代性,且此次中國大陸官方僅暫停被檢出含不當藥物殘留檢驗的石斑魚養殖戶辦理通關,未如針對水果般採全面暫停進口方式,也透過「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平台通知台灣,作法明顯不同,不應過度政治解讀。
加強採檢昭公信
目前國內僅針對水產品上市前做抽驗,難免有漏網之魚,食安風險確實存在。當務之急,台灣政府應組成「專家小組」,針對外銷石斑魚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仔細排察,找出可能疏漏之處,不要急於下定論;特別是考量目前兩岸互信基礎薄弱,蔡政府在進行所有的池魚、底土、池水等採檢、送檢、複驗、檢驗等過程,應該公開透明並備份,主動提供給對岸參考以昭公信,甚至使用漁業署檢驗合格「打臉」中國等用語(漁業署事後抽驗合格,不代表中國數據不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事養殖戶喊冤並未出貨,是報關資料遭冒用,若所言屬實,透露出台灣活石斑魚出口流程,確實存在嚴重疏漏。「借單」出貨顯非傳聞,蔡政府應立即亡羊補牢,避免同一艘運搬船上的混貨狀況,以免一錯再錯,導致整個石斑魚養殖產業遭到重創。
重視食安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台灣農漁產品想要順利行銷國外市場,就不要找太多藉口(如禁藥台灣買不到、係屬環境值、底泥殘留、中國養套殺、入境中國後才被污染等等)反讓問題複雜化,應該透過區塊鏈和追溯體系,從源頭開始嚴格把關,不要讓業者有漏洞可鑽,致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