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了解的孤獨—從網紅女大生自殺談起

沈政男 2022/01/16 10:34 點閱 1800 次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從事諮商的好友要我談一下前陣子一位網紅女大生在校園內墜樓過世的事件,我就來寫一下吧。

我把她在Dcard、IG的發文與貼圖都看過了,也看過了她拍的一齣電影短片,隨即就發現,其實,她跟幾年前,出版第一本小說後隨即自殺身亡的年輕女作家(房思琪),她們的人生遭遇非常類似。

我甚至可以這麼講:她們直到離世,都找不到人可以了解她們。那是一種,沒辦法填滿的孤獨。

最愛太宰治

你看網紅女大生,她最愛是什麼?太宰治與村上春樹。你如果不夠了解太宰治與村上春樹,你要諮商她或治療她將是非常困難。

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越來越盛行,也很多人投入這個行業,但到底要怎樣才能成為理想的諮商師與治療師,每個人都有不同答案。

我的建議是:多識草木蟲魚鳥獸!也就是要具備夠多夠好的通識。

比如網紅女大生,信手捻來就是法蘭克辛納屈、未識感這些詞語,而你如果不懂,還要查網路,當然也是可以,但總是會有一種話不投機的感受。

想表達自己的靈魂

那位網紅女大生,文筆非常好,我敢說如果有人好好引導她,把人生經歷寫成正式的創作,一定可以得到文學獎,然後躋身文壇,成為下一個太宰治或村上春樹。

可惜,她就只能在Dcard發表。然後越寫越熱辣,終於出現了什麼「X大生拍A片」之類的文章。

請問,A片,你懂多少?如果不懂,你要怎麼諮商她?

事實上你看網紅女大生的Dcard或IG,就是一個想要對世界表達自己的年輕靈魂,至於背後動機,有可能只是一般年輕人的成長需求,也可能是得了情緒疾病以後的自我提振。

越寫越辣,需要回饋

網路、論壇、社交媒體,就是有一種興奮劑的功能,當大量回饋透過按讚或留言湧來,滿足了被注意與被重視的社會需求,很容易就此暫時提振原本的低落情緒,或者至少填補內心那個無法填補的孤獨黑洞,一會兒。

就是一會兒。於是你會越寫越多,越寫越熱辣或露骨,才能引來更多回饋,讓自己繼續被提振或撫慰。

都說什麼,喔,年輕人使用Dcard、IG,而臉書是中老年人在用!

在我看來,都是芸芸眾生,背後的心理學都是完全一樣。

你看網紅女大生,除了展露文筆,也在網路上貼出外表與身材的照片,可見是多方嘗試表達自己。顯然,她就是希望自己被看見。

疾病狀態下的書寫

這,跟幾年前自殺身亡的年輕女作家,如出一轍。你以為你生活在開放自由的年代?你的思想之封閉、對言論之成見,跟四十年前的人沒有兩樣。

我記得還有民代跟著在那邊胡亂拼湊與解釋,說什麼從網路文章可以看出如何又如何云云。根本就是誤讀了。因為,你的文學與心理學底子不夠,根本看不懂她在寫些什麼。

事實上你必須看出,她的文筆有一部分是一種疾病狀態下的書寫。也就是,情緒或認知受到情緒症狀影響而出現的書寫,但看在沒受過訓練的眼睛裡,會以為那是才華。

自我揭露的危險

那位女作家是不是也想要表達自己?生手不曉得要寫什麼,就會把自己的悲慘經歷一股腦兒寫出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只是,不見得大家都會想要寫出來。但寫出來,很容易獲得共鳴,因為是一種深度的自我揭露。

只是,在網路時代,當你赤裸裸展現心靈的脆弱一面,不見得可以得到正面的回饋,而當負評如潮水般湧來,這時,你就會說,喔,網路霸凌!

這,未必是網路霸凌啦。也不是什麼關手機、關網路、不要看,就能處理。

擋不住唇槍舌劍

但你,也提不出更好的建議,因為,你沒有被一萬人同時按讚的經驗,或者你無法了解那樣的經驗。須知,當你知道有人留言批評你,這時要你忍住不要看,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因為,你是芸芸眾生,就是想知道人家怎麼評價你。況且,你想當網紅,就代表你比一般人更需要他人的回饋。於是,所有負面留言便宛如唇槍舌劍,朝你攻擊而來,然後你就倒下來了。

當網紅,其實也需要輔導與訓練!可惜,還沒人想到這樣的行業,而學校老師更不懂。

很多學校老師連臉書都不用,更不要說Dcard與IG了。

精神疾病是自殺因子

最後來談談自殺。

自殺可以是醫學,但也有非醫學的部分,是一個相當難以處理與了解的議題。大家能做的,就是先把精神疾病治療好,因為那是一個很重要的自殺因子。

剛好新聞中的網紅女大生與女作家,都自己說罹患精神疾病,因此,她們的自殺很可能跟原來的疾病有所關聯,卻被當成是近期的壓力因素。不管如何,把精神疾病治療到最穩定,是防範自殺最重要的一步。

從網路得到資訊,我只能說,憂鬱症跟躁鬱症,或精神病,有時不好區分,如果治療上不夠理想,可以多找別的醫生或單位求助。

在大學的部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網紅墜樓前,該校其他區域也發生了一起學生自殺事件?

請問,台灣的校園自殺率是多少?這些年有沒有節節高升?跟校園外的年輕人比起來,如何?跟國外大學生比較來又是如何?

當時的具體建議就是校園頂樓可以上鎖,或者加防護網。這聽起來有些不怎麼高明,但至少比你事後發甚麼「烏雲後的光亮」之類的安慰信,更有建設性。

家長應了解網路活動

現在的孩子,成長發展呈現兩極化,有的相當早熟,有的卻很難擺脫家長的影響。如果家長擔心孩子在網路上的活動,第一步應該多多了解網路活動的本質與內容,以及孩子為什麼那麼熱愛網路。人的行為,背後都有心理學,當你了解了,才能想出有效的應對方法,來改變對方的行為。

網路對當代年輕人的意義,已經不是傳統知識體系可以了解,這真是一個困難的課題。但至少你必須知道,粗魯的干預與介入孩子的網路活動,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因為新聞,我又回去看了太宰治。那樣的文字在青少年時代也曾吸引我,但很快我就outgrow,長大了,不再迷戀那樣陰暗憂鬱與自憐的書寫。

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做為人,本來就難以希冀得到別人真正的了解。沒有什麼失不失格,disqualified,的問題啦!

好好活下去,就是夠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