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避免貿易困境 應速洽簽台美FTA或BTA

醒報編輯部 2022/01/13 13:53 點閱 1602 次

RCEP今年初實施,台灣無緣加入,CPTPP遙遙無期,萊豬牛肉已開放進口,TIFA談判去(2021)年7月啓動,僅止於溝通對話,無實質意義。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未必符合「台灣利益」,政府應積極洽簽「台美經貿協定(FTA)」,或「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

RCEP不利我傳統產業

「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今(2022)年元旦生效,經濟情勢丕變,台灣傳統產業包括石化、鋼鐵、車輛、紡織、塑膠、機械、工具機,甚至未來的電動車,至少佔台灣出口總值30%,都將受到影響,政府如果不能拿出具體解決辦法,將逼使回流的台商,再度回歸中國大陸,商品才能打著「Made in China」,享受優惠關稅。

至於「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要求更高,包括禁止國有企業補貼、數據流通透明、公平,廢除強制勞動及承諾勞工的集體談判權、這些問題,同樣存在於兩岸的國營事業,更複雜難解,友邦的口頭支持,能否化為實質有效的行動及結果,恐怕還很遙遠。

值得注意的是台美重新展開「投資及貿易架構協定」(TIFA)談判,2020年11月召開的「台美經貿夥伴對話」,層次較高,有次長級官員率團赴美參加實體會議,在台灣有三位部會首長參與視訊會議,並決定未來要「年度對話」。

TIFA實質意義不大

去(2021)年6月30日台美通過缐上舉行「美台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會談,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率各單位與談,美國貿易代表署由助理貿易代錶麥卡廷,率美方各單位與談。這次會談引起中國大陸的抗議,反對雙方任何官方形式往來。未來是否生變,有待觀察。

談談停停已歷28年的「TIFA」,並不是定期制度化的協商談判,議題零碎缺乏一致性、連貫性,常淪於美方「政令宣導」,其中第一屆、第三屆、第六屆提到協助台灣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沒有結果,第六屆談到洽簽雙邊投資協議,美方也沒有落實執行。「TIFA」淪於象徵意義,並無實質效益。

台美貿易爭議

美國前副總統彭斯曾經說「現在是與台灣洽簽貿易協定(FTA)的「完美時刻」,言猶在耳,他已下台,拜登政府迄今一字不提。台美貿易關係仍然僅止於斷斷續續的「TIFA」階段。

事實上台美貿易爭議仍然不少,例如美方經常依其國內法,對我方鋼鐵、鋁製品,課以25%至10%的懲罰性關稅,其他國家卻仍享免稅,其他如太陽能電池、輪胎等產品,亦曾遭到進口防衞機制,或高達90%的反傾銷稅。

至於台美雙方常因貿易統計金額計算方式不同,常導致「匯率操縱國」爭議,對台灣貿易及新台幣匯率造成相當程度影響,都應該建立制度性溝通管道,避免我方遭致無謂的傷害及損失。

政府應洽簽台美BTA或FTA

美國現正積極規劃印太經濟戰略,然而這項規劃是著眼於「美國利益」,積極建立半導體產業鏈,掌握晶片生產及市場,參與開發中國家經建計劃的機會,掌握跨境資訊,強化行動交易與電子商務的安全,圍堵中國「一帶一路」,壓制其在印太領域發展,與台灣期待的貿易自由化,相互關稅優惠天差地遠。

台灣現已開放美國萊豬牛肉進口,遞出美方最期待的貿易橄欖枝,接下來如何啓動「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或「台美經貿協定(FTA)」簽署,真正符合「台灣利益」,政府應拿出具體成績,以符合全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