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台中車禍傷害案舉國震驚,中央政府出面提出「球棒實名制」的反制管理作為,不料卻引起另一波新聞高峰,連昔日大聯盟棒球明星王建民都在社群網站上po文說:「還好我不拿球棒」,引起球迷朝聖,到底政府這種類似過去「防止農民造反就管制鋤頭」的作法,是不是政策應對的好方法?
頭痛醫腳?
記得很久以前,邱毅先生還在當立委的時候,一位雲林十多歲的小妹妹被假釋出獄的性侵犯給殺害,引起舉國譁然,邱立委在立法院以及媒體上大談「化學去勢」(註1),就是要把性侵犯的「犯罪工具」給消滅掉,隱含此舉可減少犯罪;不過,古代皇宮將下人變成閹人就可以避免後宮淫亂的想法,早就證明是失敗的。
另外,有一段時間台灣自殺新聞不斷,其中燒炭自殺頻傳,政府的反制作為是要求販賣媒炭的商店將煤炭「鎖起來」(註2),要買的民眾還要經過店員的盤問才放行,當時衛生署希望商店配合,還希望超商店員都能夠擔任第一線的自殺防治大使,當時被商家批評為「治標不治本」,參與意願低落。
治標卻不治本
當然,犯罪的條件有二,一是犯罪者,二是犯罪工具,除非後者是單一的東西,不然「直覺」的認為消滅或管制後者就可以降低前面犯罪者的犯行,可能真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主要的原因是那些工具可能都不是為傷害人設計的,如果要絕禁後者,反而會引起正常使用者的不便,比方說,西瓜刀或沙西米刀。
不過,有另外一個案例就比較成功,避免了這個問題。有毒癮者或是早期毒癮者喜歡吸食強力膠(內有神精化學物質甲苯),可是強力膠或其他有機溶劑是很多工業生產的必備物質,無法絕禁,當時美國曾經有將強力膠加入合成芥子油讓吸食者產生不快經驗就不會想吸強力膠的方法,頗具功效(註3)。
如何預防犯罪
當然,根據紐約州立大學阿勃尼分校犯罪防制中心的2016年報告顯示,犯罪防治的工具一共有25種(註4),處理犯案工具只是其中一種,絕大多數的犯罪防治作為的目標,都是在於改變犯罪者的內心與環境的情境,如果加上行為科學的「推力」(nudge)或「設計」(design)過程,犯罪預防的效果會更佳。(註5)
最後,三煞用球棒傷害大學生的新聞爆出,政府用「直線式」管制補救措施應對,主要還是媒體公關的緊急處理目的,雖然會被笑荒謬,但起碼政府有回應,不過,第一波民意回應了之後,新聞過去了,困難的事才剛剛開始,我們社會「隨機暴力」的頻率是否在上升中,應該要更深入謀求治本之道的。
貧窮、犯罪、與精神疾病,是政府面對最棘手的三合一社會問題,極待大家一起投入改善之。
註1:請參這個新聞影片「化學去勢」
註2:請參這個新聞影片「木炭上鎖」
註3:請參這一篇文章,特別是頁122有提到這個方法:作者高義然。(1975)。青少年吸膠問題-有機溶劑吸食之禍害及其對策。
註4:請參:Centre for Problem-Oriented Policing. (2016b). Twenty Five Techniques of Situational Prevention. University at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RL
註5:請參這篇文章:Gamman, Lorraine and Thorpe Book. (2017) "Is ‘Nudge’ as good as ‘We Think’ in designing against crime? Contrasting paternalistic and fraternalistic approaches to design for behaviour change." in Design for Behaviour Change, edition 1st, Imprint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