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獎評審孫曼蘋 籲媒體議價分潤

簡嘉佑 2021/11/23 18:16 點閱 10211 次
《報導者》榮獲第20屆卓越新聞獎的「社會公器獎」,執行長何榮幸(右二)代表受獎。(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報導者》榮獲第20屆卓越新聞獎的「社會公器獎」,執行長何榮幸(右二)代表受獎。(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幸好,我們還有好新聞。」本屆評審團主委孫曼蘋於23日頒獎現場引用台大新聞研究所所長洪貞玲所言。她提出兩點呼籲,希望媒體可積極參與跟科技巨頭的議價分潤;盼媒體將「推廣媒體素養」為志業。本屆新聞獎也新增藝術新聞獎、平面類的特寫新聞與解釋報導獎、不分媒體類的財經新聞獎四項獎項,鼓勵媒體多元的題材與形式。

「我們還有好新聞」

本屆新聞卓越獎評審團主委兼政治大學新聞系兼任教授孫曼蘋說,新聞卓越獎本次有超過900件媒體參與報名參賽。一方面,媒體新舊更迭,但依舊競爭激烈;一方面,顯示新聞媒體工作者之間的良性較勁,並趁此次機會進行媒體自我檢視。她引用洪貞玲所說,「幸好,我們還有好新聞」。

過去這一年,國內、國外局勢都空前的混亂,傳媒產業發展艱辛,新聞工作充滿挑戰。她表示,還有堅持新聞熱情與理想的媒體人在為我們,守護民主的自由。

最後,孫曼蘋想藉這次媒體界的盛會提出呼籲,第一、盼媒體人要更積極參與跟科技巨頭,如谷歌、臉書的議價過程,除了雙方商討更公平的分潤外,也讓在地優質媒體能分享到國際企業的平台上。第二,希望媒體們將「推廣媒介素養」作為志業,除可吸引人才投身傳媒產業外,也能培養新世代的閱聽人。

報導者獲社會公器獎

本次社會公器獎評審委員召集人與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教授胡元輝表示,「社會公器獎」設立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獎助媒體,使它們發揮媒體為公共服務的價值。他說,得獎的《報導者》不僅沒有受到數位轉型挑戰的牽制,反而創造出各種閱聽新聞的模式,如資料視覺化、遊戲新聞等。依舊彰顯社會公器的角色。報導者不採商業營運模式,堅持了六年之久,非常不易。

何榮幸捧著獎盃說,自己在創立媒體時所想的是媒體轉型,希望報導者能在「在廢墟開出一畝田、亂世開出一朵花」。剛開始創立時,周遭的人都覺得很有理想,但也都覺得「穩死」的。

何榮幸笑著說,創立時報導者只有四個定期定額的捐款人,而非定期捐款僅26個,很多甚至是來自他的親朋好友。而目前定期、定額的捐贈者已超過5千人。他感謝地說,「這個獎項獻給所有的讀者與所有捐贈者,這是屬於大眾的社會公器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