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捕魚權衝突 給兩岸的警示

李武忠 2021/11/21 10:39 點閱 1072 次

21世紀是全球公認的“海洋世紀”,海洋的多元利用和多樣性不僅是天然資源的寶庫,也是全球氣候的重要調節器,所蘊涵的藍色經濟更是龐大(價值超過24兆美元),自然成為各方爭奪與衝突的焦點。

海洋已成為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戰略空間,也成為各國相互爭奪權益的競技場,全球海洋治理進入結構調整與秩序變革的重要階段。

漁業爭端一觸即發

英法繼2018 年 8 月底爆發「扇貝戰爭」後,近來再度發生漁業爭端,在英國和澤西島拒絕向幾艘法國船隻發放捕魚許可證後,緊張局勢升級,法國政府認為這違反了英國脫歐協議,揚言反制,英國政府也宣稱將採取報復措施,雙方唇槍舌戰,甚至派出海上巡邏艦。

儘管兩國領導人會面同意暫緩訴諸報復並繼續磋商,但因該議題涉及漁民利益和政治因素(收回對本國漁場的控制權是英國首相強森的競選承諾,而法國總統馬克宏明年將面臨總統選舉),漁業衝突短期內恐難止息,是否爆發貿易戰引發關注。

英國脫歐肇齟齬

自去年底英歐達成脫歐協定至今,英國與歐盟在金融、經貿、外交等多個領域不斷出現爭端,此次漁業紛爭不過是脫歐諸多後遺症之一,外界普遍希望兩國能在充分尊重已作出的承諾和國際法的情況下,迅速和友好地解決衝突。

想解決爭端還是有許多途徑,若經雙方經協商不成後,可以考慮啟動歐盟-英國貿易暨合作協定(TCA)「爭端解決程序」,由獨立仲裁小組做出裁決。此次爭執也是英國脫歐進程帶來新的監管和執法考驗以及對魚類資源持續共享的挑戰,此有賴雙方共同協商提出一個有效的海上治理以及監管機制,允許公平使用海洋魚類資源,才能有效拆除隨時可能爆炸的引線。

對英法而言,漁業在其自身經濟總量中占比都不高(漁業佔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不到 1%),卻能撬動各自國內政治話題,成了雙方都不願輕易讓步的焦點,值得警惕。

想起「鱈魚戰爭」

讓人想起了昔日的英國與冰島的「鱈魚戰爭」,漁業是冰島的主要經濟來源,鑒於國外船隻進入該國海域大肆捕魚,嚴重影響當地魚類資源及漁民生計,為制止過度捕撈情況持續惡化,冰島政府禁止英國等外國漁船進入該國海域捕魚,英國則禁止進口冰島魚類,雙方甚至爆發軍事衝突。

由於冰島是北約成員國,為避免冰島脫離北約甚至與蘇聯結盟,美國要求英國讓步,最終讓英國退出該海域捕魚,運用政治手段解決了漁業問題,留下的案例。如今英國剛與美澳共組AUKUS聯盟,不知在此次英法爭議中是否能得利?

與海洋和諧共生

海洋每年為整體經濟貢獻了 1.5 兆美元的附加值,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現行海洋治理體系的滯後性和有限性逐步暴露出來,國際間圍繞海洋劃界、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海上航道使用等產生的矛盾和糾紛,更是嚴重危害全球海洋秩序,如何與海洋和諧共生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

值得關注的是鱈魚戰爭的教訓是海洋治理和海洋資源獲取問題,可能引發國家間衝突甚至戰爭,而當前南海戰雲密布,兩岸關係空前緊張,若同樣的情境發生在台海(新火藥庫)、釣魚台(中國海警船於釣魚台海域衝撞日本巡邏艦)或全球重要漁場的南海海域(南海提供全球大約 12% 的海洋漁業資源,同時全世界約 55%漁船都在此「討生活」),漁業已經是南海沿岸社區的核心經濟活動,提供就業、生計和貿易產品。

由於缺乏明確的邊界和有效的區域漁業管理制度,再加上魚類資源的減少和競爭的加劇,加以漁業在情感和歷史上有其情結,讓南海局勢更加動盪不安,很容易引發海上衝突,如越南漁民與印尼和馬來西亞執法海警在海上頻頻發生衝突,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中國大陸與菲律賓、越南和印尼捕魚爭端,還有中國大陸於南海實施禁漁期等等。有研究指出南海衝突的核心是「魚」,須建立危機防控機制(如南海行為準則COC),管控分歧,避免擦槍走火,但若能適當管控漁業活動並透過漁業協議或可維護該區域的和平安全,畢竟「先勝而後求戰」,台灣不是局外人,也有義務維持區域穩定,別拿人民性命當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