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波通膨 掀不起巨浪

醒報編輯部 2021/11/15 18:43 點閱 1932 次

(作者于國欽/東吳大學經濟系兼任講師)

近幾個月,由於原油、農工原料的國際行情高漲,加以十月美國通膨率升逾6%,歐元區升破4%,台灣也達到2.6%,多數國家通膨率都創下十年左右新高,這讓大家憂心1980年的通膨是否又要來了。

通膨、通縮令人憂

事實上,去年大家還在擔心通縮(deflation),不料如今卻憂心通膨(inflation),經濟情勢瞬息萬變,一點也不假。只是去年各國物價雖下跌,終究未發生通縮,通縮是指物價持續下跌,和持續上漲的通膨剛好相反,惟兩者對經濟的危害卻不分軒輊。

二戰後經濟學書本裡很少提及通縮,卻花了很多篇幅介紹通膨,因為戰後經濟快速成長,原料供不應求,只有物價上漲的現象,沒有物價下跌的問題,迨1990年代後期才漸漸有供過於求,而有通縮的問題,事實上,自1990年後期全球已幾乎沒有通膨了,幾次原油大漲,即使漲到140美元的瘋狂價格,眼看通膨已山雨欲來,最後也都隨風而逝。

掀不起通膨的巨浪

何以自1990年代後期的通膨會變得如此溫和,何以即令原油、榖物、基本金屬的行情大漲,仍掀不起通膨的巨浪?原因有三:

第一、貿易自由化,促進生產供給:歷來通膨的發生總是和供給不足,而漫延成恐慌的預期有關,隨著技術進步,加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推動了諸多回合的談判,尤其是1993年所達成的烏拉圭回合協議,讓全球關稅大幅調降,市場大幅開放,貿易自由化促進了全球化生產,也加速了市場競爭,在這樣的環境下,生產成本已不可能隨興轉嫁給消費者,因此自2000年以來多有通縮,少有通膨,原因在此。

第二、產業結構改變,降低原油依賴:四十年來全球產業由重化、汽車轉向資訊、電子,1980年台灣出口主力產品仍是紡織、塑膠、橡膠、電機電器,如今電子、資訊占我出口已逾五成,這使得我國對原油的依賴度大幅降低,原油占我進口比重由1980年的20%降至如今的5%,四十年來對原油的依賴降低非只台灣而已,舉世皆然,原油依賴度的降低自然有助於緩和油價高漲所導致的通膨。

民生漲價特別有感

第三、消費結構改變,緩和預期心理:1980年台灣平均消費支出裡有四成的錢花在食物上,蔬、果及五榖雜糧天天得吃,經常要買,經常買的東西一旦漲價,會覺得天天都在漲,特別有感覺,最容易形成預期,想想,四成開銷都在漲,自然要形成恐慌,一旦搶購、囤貨形成風潮,小通膨也會變成大通膨,如今隨著所得提高,食物類的開銷占消費比重降至兩成多,這個預期心理自然也會緩下來。

綜上觀察,隨著近期油價、農工原料行情上揚,生產成本是會提高,通膨壓力也會升高,然而,通膨是個調整的過程,在前述貿易自由化、產業結構改變及消費結構改變這三股力量平衡下,1980年前後兩位數的通膨,大概很難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