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給過度努力父母的教養課》

醒報編輯 2021/10/24 09:48 點閱 3084 次

「我有沒有提醒過你?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再不乖乖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我不是叫你好好讀書,我有叫你做其他事情嗎?」「我不管你了,你自己想辦法。」小時候,父母曾經對你說過類似的話,或者是你曾經跟孩子說過類似的話嗎?身為父母,你有意識到,這些舉動是孩子跟你不親近,不敢勇於依賴你的原因嗎?

書中提出三個核心觀念:正確表達對孩子的愛,適當給予欣賞與讚美,孩子才能變得樂觀自信。發現孩子的亮點,點燃孩子心中的價值感,提高他的自尊,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人生。培養自己與孩子終身成長的心態,從生活中處處汲取養分,既能善待自己,又能當個開明理性的好父母。

親子關係,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他和整個世界關係的投射。有一天,一位會員不遠千里地跑來找我,向我傾訴他在事業上遇到的疑問。

談判常受阻

他原本從事媒體相關行業,後來轉行為內容創作。他所做的內容面面俱到,在知識付費平臺為所服務的公司創造了上百萬的效益,後來,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規模不算大,需要他親自去談判。

奇怪的是,所有的談判,到最後都沒辦法談成,他無法理解這是為什麼。

我仔細瞭解了他談合作的細節,對方開始和他談價格的時候,他會給出一個正常的報價。但是,當對方試圖問「價格能不能稍微便宜一點」時,他就進入了另一種模式:他的內心充滿了負面情緒,認為對方不尊重自己、不尊重專業。

捍衛自己的底線

於是,他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捍衛自己的底線」—知識性產品並不是憑空變出來的,而是飽含心血的。有時候他會生氣地拍桌子,有時候,他表面上繼續溫文爾雅地談話,但內心深處已經埋下了要和對方決裂的伏筆。

他把所有商業談判中的討價還價都歸結為「對方不尊重自己」,這就是整件事的最大問題:用道德來評價所有正常的對策行為,結果就是無法跟任何人合作。

他問我:「樊老師,你也經商,但你跟人合作感覺都滿愉快的,你是怎麼和別人談判的?」我先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跟你爸媽的關係怎麼樣?」(很多人遇到困難找我聊天的時候,我通常會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原生家庭中的親子關係。)

牛仔褲被當場剪破

他愣了一下,但還是誠實地說:「不怎麼好。」我問:「是怎樣的不好?」他說:「非常不好。」那麼,是不好到什麼程度呢?

他小時候很愛漂亮,有一次,奶奶送給他一件漂亮的牛仔褲,他非常興奮,想馬上穿這件褲子,這時爸爸到他的房間嚴肅地說:「不能穿這件褲子上學。」他就跟爸爸說:「我想穿。」(這是一個可憐的小女孩在表達自己的渴望。)爸爸的做法是什麼呢?他直接拿起剪刀,把牛仔褲剪壞了。直到現在,每每想起這條牛仔褲,他都會難受得想哭。

他工作之後,第一個月賺的錢全部都拿去買牛仔褲,牛仔褲都被他整整齊齊地放在櫃子裡,一次也沒穿過。這就是小孩子的報復方式,也是小孩子保護自己的方式。孩子跟父母對抗的方式通常是被動、隱祕的,他不敢正面跟父母衝突,但他的內心會形成巨大的壓力。

誤會小孩的話

如果父母習慣對孩子嚴厲苛責,孩子長大之後就很容易把所有的挑戰、壓力、批評,甚至一點點討價還價都視為道德問題,誤會別人說的話、做的事,誤認對方的動機是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

父母總是把對孩子的「教育」提升到一種令人費解的標準,就算是一點點小事情也會被父母視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評斷依據。比如說,把孩子貼上「你是一個不尊重父母的人」、「你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這樣的標籤。

我幾乎每天都能遇到諮詢親子關係問題的家長,最常見的就是孩子不好管,孩子只要開始寫作業,家長就會忍不住生氣、發飆。

父母自己還沒長大

從表面上來看,父母關心的是孩子的作業,實際上,這個問題的核心卻是來自於父母本身。表達關心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但這些父母選擇了生氣和發飆,這是因為他們自己還沒長大。這樣的父母,童年時往往總是被壓迫、被欺負,他們的內心就是一個遇到困難時無處傾訴的軟弱、無助孩子。

所以,我再次強調我的觀點: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他和整個世界的關係。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曾說過:「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人無法脫離人群、社會而獨自生存,每個人只需要處理好兩種關係,就能與世界從容相處:

第一種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第二種是自己和其他人的關係,包括與伴侶、孩子、同事、合作夥伴等的關係。而第二種關係是第一種關係的投射。

面無表情的實驗

麻薩諸塞州大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朗尼克曾在網路上發表了一個讓人難忘的「靜止臉實驗(面無表情實驗)」影片,這是一個關於寶寶社交需求的例子,讓人感觸頗深。

影片中,一位年輕媽媽將他的寶寶放在一個很高的椅子上,跟寶寶一起嬉戲,然後媽媽突然背對孩子。當他再次轉過來時,臉部一下子猶如一張白紙,毫無表情。

寶寶滿臉茫然地盯著他,緊接著寶寶的面容如陽光般燦爛,他手舞足蹈,伸手踢腿,嘗試用各種方法引起媽媽的回應。當寶寶意識到這純屬徒勞時,便低垂著小腦袋開始號啕大哭,這一幕真的讓人難以置信。接著,我們看到媽媽開始焦慮,束手無策。最後,他蒼白的面部又恢復到之前慈愛溫柔的媽媽模樣,寶寶也立刻又開心起來了。

無時無刻都在學習

長期生活在「面無表情」或更糟糕、充滿憤怒或是懷揣敵意的環境中,這肯定是無法在短短幾秒鐘之內,只用一個擁抱就能彌補的,而現實生活中,比「面無表情」更嚴重的傷害比比皆是。

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學習,孩子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如果因為做錯事而被父母懲罰,甚至被打到哭了,他就學會了一件事—誰有權力,誰就說了算。父母如果一不高興就把孩子關在門外,說「我不管你了」,他一個人孤單地在門外哭,這時他又學會了一件事—生氣的時候,要馬上翻臉。

別給電視「教育」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讓孩子看電視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一些留守兒童每天都在看電視,因為爺爺、奶奶沒體力和精力帶他們去參加其他活動,還有的父母把孩子的教育交給電視通通「包辦」了,讓孩子看動畫。那麼,看動畫裡陽光、可愛的小熊,孩子就能慢慢長成一個陽光、健康的孩子嗎?不可能。

電視裡有故事、有語言,孩子也會模仿,但電視是死的,沒辦法跟孩子互動。孩子模仿了動畫裡的人物之後,電視沒有反應,他根本無從判斷對錯,也不會獲得成就感,更不知道應該繼續還是停止。

長期看電視的孩子會顯得呆呆的,無論是表情、語言還是行為都會有遲滯的現象,因此孩子的監護人,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把孩子交給電視來「照顧」,而要透過互動去影響和塑造孩子的性格與行為模式。

(興韻/輯)

《樊登給過度努力父母的教養課》
作者:樊登
出版社:高寶

其他書訊:

《以太奇襲》

作者: 卡蜜拉.盧索
出版社:早安財經

《以太奇襲》是個引人入勝的真實故事,由資深《彭博》新聞社記者、加密貨幣專家卡蜜拉.盧索深入調查採訪完成,書中揭露布特林的天才巧思、創業初期的混亂、一路走來的驚人創新,以及狂飆與狂熱所必然衍生的後果,翔實記錄了布特林所號召的這群無政府主義科技嬉皮團隊,如何投身這趟商業冒險,其中有人變成百萬富翁,也有人成了罪犯。

若想認識區塊鏈,對加密貨幣感到好奇,想看看一群年輕的電腦怪傑如何從寫程式到翻轉世界,正如經濟學家泰勒‧柯文說:「讀這本書就對了!」如今以太幣成了全球市占率高居第二(僅次於比特幣)的加密數位貨幣,布特林也晉身人人羨慕的億萬富豪,在台灣與亞洲科技圈更有「V神」封號。

《台灣,世界的答案》

作者: 吳權益, 黃楷君, 張蘊之
出版社:八旗文化

三十年來,一群台灣移民默默地在加拿大介紹台灣,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台灣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經驗,與豐富的多元文化。如今,他們不僅讓台灣被「看見」,更讓台灣被「需要」。

對加拿大政府、亞裔移民、北美原住民來說,台灣,已經可以是他們面對歷史、迎向世界的一盞明燈。但是,要理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首先,你得跳脫自己對台灣的刻板想像。

《台灣,世界的答案》紀錄了吳權益與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團隊一路摸索奮鬥的心路歷程。作為台灣與世界的橋梁,他們相信,當每個人台灣人都能努力為自己找到答案,台灣就能成為世界的答案。

《為家人健康設計的烘焙指南》

作者: 瑞秋.康納斯
出版社:常常生活文創

甜點應該帶來健康的美好人生,而不是滿肚子的空虛熱量、讓人心生罪惡感,或是變成沙發上的爛泥。既然吃得健康不代表會犧牲風味,何不對第三個胃好一點?

以家人健康之名出發,探索如何使用不含麩質、精製糖、乳製品等原料,創造出蓬鬆蛋糕體、酥脆餅乾、輕盈糖霜、「奶油乳酪」質地、「白巧克力」仿真風味,對抗自體免疫失調、腸道不適、發炎反應、萊姆病、偏頭痛、憂鬱、焦慮等症狀。

全書不含麩質、乳製品、精製糖、豆類等食材,融合原始人飲食、純素飲食、無穀飲食等特色,提供自體免疫失調、腸道不適、發炎反應與所有注重健康的烘焙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