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國大陸四月中公布,只要進口食品到中國大陸,須由所屬國家或地區統一送件申請註冊,明年元旦生效,食藥署卻延宕,現在才作業,嚴重影響產值321億元食品業生存。
不止如此,台積電等各大企業,一再追問,到底碳定價機制何時可以上路?中國大陸本(10)月16日,碳排放權交易,已於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市。台灣行政院各部會還在互踢皮球,國發會、環保署、金管會、財政部、至今不知如何成立碳交易所,碳定價機制、交易方式、時程,付之闕如,企業無所適從。
行政效能低落
政府怠惰,行政效能低落,嚴重侵害人民權益,以及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國家發展。食品業最近紛紛詢問食藥署,中國大陸海關總署四月間即已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管理規定」,要求所有國家或地區,只要食品輸出中國大陸,須由所屬國家或地區統一送件申請註冊,明年元旦生效。
新規定點響台灣18類食品,須由主管機關推薦註冊,其中肉類及肉製品、水產品、乳品、燕窩製品生產企業已註冊,其他14類食品,包含蛋、蛋製品、食用油脂和油料、包餡麵食、調味料、堅果、食用穀物、保健食品、未烘焙咖啡豆與可可豆、乾果等,影響產值高達188億元,相當嚴重。
倉促作業 強人所難
食藥署延宕作業時程,什麼都不準備,匆忙之間,限期7天,要求廠商於10月22日前完成線上註冊,10月底前送交推薦函、註冊名單,由食藥署統一提出申請審核註冊。食品業者抱怨連連,直指4月間各項作業細則即已公佈,政府在做什麼?現在要廠商手忙腳亂準備資料,根本是強人所難,若有違失,政府應負最大責任。
碳權交易制度如何建立,也是一樣,歐盟一再提醒2023年將課徵「碳關稅」,顯示國際社會對於「碳排」議題高度重視。未來企業環境永續如未能達標,將面臨淘汰,營運風險大増,蘋果已要求所有供應商在2030年以前,必須完成「碳中和」目標,台灣卻連綠電、電動車、綠建築⋯,各項節能減碳環境都不建立,企業憂心忡忡。
碳權交易所無影蹤?
台積電已無法按捺,頻頻催問政府碳定價制度究竟何時建立?碳權交易所什麼時候實施?環保署將責任推給台灣證券交易所,金管會反問,如何設置碳排放資料庫?如何建立碳排放量盤查、查證、登錄制度?如何訂定減量目標?如何核配額度及交易人資格?如何導入總量管制及交易制度?都是環保署職權。
證交所負責金融商品交易,與碳權買賣性質完全不同,如何執行碳權交易?中國大陸早在2011年開始,於8個省市展開碳交易試點,本(10)月16日碳排放權交易,正式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市,初選電力產業作為交易標的,後續石化、化工、建材、鋼鐵、非鐵金屬、造紙、航空,都將陸續納入。
環保署究竟何時才能確定碳權交易制度,以及碳權交易所?能夠給企業界答案嗎?至於全台灣數量龐大老危樓,究竟該如何處理?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政府應儘速給人民答案。
政府忙於替公務員加薪之際,如何提升行政效能?解決民瘼,全民引頸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