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精神病患 社會防護網需加強

簡嘉佑 2021/10/12 14:39 點閱 2419 次
立委與各機構專業人士共同推動精神照護的檢討與改進。(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立委與各機構專業人士共同推動精神照護的檢討與改進。(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台灣精神照護制度有破口!醫生楊添圍指出,台灣只在治安事件發生時,才討論照護制度,其實若早期介入制度有助預防疾病惡化。學者廖定烈提出,各機構要協作合作,如司法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建立合作制度,完善患者的後續照顧。

有事件才有討論

近年高鐵殺警案與屏東挖眼案,引發大眾對精神病患的擔憂。精神照護制度與社會安全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聯合醫院松德分院院長楊添圍說,台灣現況只有在治安事件發生時,才會討論精神照護問題,政府亦集中於處理問題後果,而缺乏早期介入制度。在精神病患沒有病識感的狀況下,如果有早期介入的制度,能使病人即早獲得治療。

社會照護有不足

立委范雲指出,台灣精神衛生醫療資源大量集中於醫療院所上,而忽略社區資源。她認為台灣應該比照WHO的國際共識,採用最佳化精神衛生照顧模式,依病情嚴重程度分級的照顧,並強調

醫療院所與社會資源同等重要。康復之友協會副總幹事謝詩華指出,社區支撐系統需要龐大的資源投入,包括社工與協會等組成專業系統、家人與親朋的人際支持與鄰里系統。

三個立場強化協作

台灣精神學會秘書長廖定烈,強調精神學會三個聲明:精神病患不代表需要強制收容治療,盼台灣能去除精神疾病的汙名化標籤;面對特殊個案,不論是精神治療、社區回歸與司法處理都需要協作,期待有法源支援;對於精神病患出現現行的犯罪時,司法仍依照「現行犯」處理,保障他人安全。

因為牽涉到個資法,台灣司法與醫療的個案資料無法交流。廖定烈認為,建立兩者適當的合作與機轉制度,需要法源支撐與資源挹注,盼立法者能極力推動。楊添圍也認為,精神衛生規劃缺乏各系統的合作,如台灣特有的危機處理小組,主要以醫療人員組成,卻沒有警力與其他協助,呼籲警政與衛政聯合組成小組,才能真正推動社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