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問問哲學家》

醒報編輯 2021/09/23 08:39 點閱 3686 次

伊恩‧奧拉索夫:人們有時會覺得,哲學不是一般人的活動,只屬於那些受過教育、能進行深度思考的人。這說法不但是錯的,還很危險。任何能反思自身經驗的人,都能做哲學。

《來問問哲學家》就證明了人人都能享受哲學、交流哲學想法,讓哲學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不管是宇宙大哉問、日常生活裡的問題,還是你沒想過的好玩問題,本書讓你踏出思考哲學的另一步。

本書作者走出學院,接受任何人提問那些存在心中的難解問題,嘗試對話,並且提供了具相當深度的思辨方法。這些對話具體為文字之後,保有反思的深度,但卻筆調輕鬆,能夠輕快地引領讀者打通任督二脈。

在每門哲學課的第一堂,當我要跟學生說明哲學在幹嘛,我會給他們一大堆哲學問題做為例子。可想而知,這時候就會有人說:「喔,你是說那種沒答案的問題對嗎?」然而,我自己其實不會這樣描述哲學。

通常是科學問題

首先,許多過去歸類為哲學的問題,現在已經是科學問題,例如「物質可以無限分割嗎?」這樣的問題。誰敢保證這本書裡討論的東西,在將來不會變成科學問題呢?不過哲學確實有個有趣的地方。不管是職業哲學家還是整個世界,通常都對哲學問題的答案沒共識。

而且大家之所以沒共識,並不只是因為某些人還沒把事情想清楚。事實上在一些情況下,就連資訊充分、思慮徹底的人,也無法同意彼此的看法。

哲學倚賴思想實驗

對哲學還有另一種常見誤解,這可以從「來問問哲學家」攤位的日常趣事看出來。擺攤的每一天,早晚會有人上門問我們一些關於占星解夢、靈魂出竅或「到底是誰殺了甘迺迪?」之類的問題。通常我需要花一些工夫,才能把這些話題導回我認為有「哲學性」的問題上。

想想看:為什麼人們打從一開始,會覺得那些問題算是哲學問題?當然,一方面來說,是因為哲學家整體並沒花什麼心力跟社會說明他們在幹嘛。但另一方面,我認為這也是因為人們有種正確的直覺,認為哲學是在處理那些在其他地方沒被認真看待的想法,像是,哲學論證常倚賴既人工又怪異的思想實驗。

例如電車問題(TheTrolleyProblem):電車疾駛而來,即將碾過綁在軌道上的五個人。你可以拉搖桿改變電車方向,讓它改為碾過另一個人。你該這樣做嗎?電車疾駛而來,即將碾過綁在軌道上的五個人。你可以把一個大塊頭推到軌道上,他會犧牲,電車會停下。你該這樣做嗎?上面兩個問題,該要有一樣的答案嗎?如果不是,為什麼?

區分哲學的方法

有某些想法受到滿多哲學家歡迎,但對一般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在哲學上,只要某些想法跟我們面對的問題相關,就不能單純摒棄,得要提出理由來思量。

有一個區分哲學的方法,大致上還滿合用的:若對於一個問題,我們連該用什麼方法來研究、該從何處獲得證據都沒共識,那這個問題就是哲學問題。本書討論的所有哲學問題,都符合這個特徵。這個特徵可以說明很多事情。

像是,為什麼一般人會覺得哲學問題沒有答案。又像是,為什麼很多哲學問題真的很久都沒答案。還有,為什麼對任何主題我們都有辦法問出哲學問題,以及,為什麼在思考哲學的時候,開放態度很重要。

煎蛋還是炒蛋?

不過,其實這樣說也不太對。至少在邏輯和哲學史領域,大家對基本研究方法有共識,而沒人敢說邏輯和哲學史不算哲學。反過來說,在歷史、心理學和物理學,確實有一些困難的問題,大家連該如何研究都沒共識。然而,這已經是我想到最好的答案了。如果你知道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說明什麼是哲學,請寄電子郵件給我。

我小時候曾經為了一個事情生氣。我想吃煎蛋,但我以為那種事物叫做「炒蛋」。所以我說「我想吃炒蛋」,不意外得到一盤炒蛋,然後我就生氣了。後來父母弄了一盤煎蛋給我,結果只讓我更氣。事情是這樣的:我當時不只想要吃煎蛋,我還想要人們把這事物叫做「炒蛋」。換句話說,我提出的要求其實根本不可能實現,話說這大概也不是我最後一次跟父母提這種要求。

事物如何存在?

所以,到底為什麼世界上有事物存在,而不是什麼都沒有?這個問題乍看之下,是希望我們說明因果關係。照這想法,我們可以把問題改寫成這樣:世界上存在的第一個事物,是什麼導致它存在的?

當然,這第一個事物有可能是自己導致自己存在,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某些在它之後才出現的事物導致它存在的,也就是說,它存在的原因比它還要晚出現。這些解決方案在邏輯上都沒有矛盾。不過我們現在暫時先不考慮這類說法。

之所以這樣,一方面是基於這類說法把「因果關係」的概念延伸到可能會出問題的地步。另一方面則是,如果真有事物會自己導致自己存在,或者被後續的其他事物導致,我們應該不會從來沒見過這類事情。

不只是因果關係

這樣一來,選項就只剩下一個:世界上的第一個事物之所以存在,是被它之前的某個事物導致的。但這太扯了。如果第一個事物之前還有事物,那它就不會是第一個事物。就像是你問:「柯林頓總統的第三個兒子叫什麼名字?」這問題沒答案,並不是因為它很難,而是因為它有個錯誤的預設:柯林頓有第三個兒子。

確實,對事情的說明,不只有因果關係的說明這一種。例如,要說明「2+2=4」這樣的數學事實,我們可以想辦法用人類可理解的方式,把它們從直覺上沒問題的定理演繹出來。要說明比較特殊的自然律,比如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我們可以說明它如何能從更普遍的自然律演繹出來,像是牛頓的重力和運動定律。

要說明我們為什麼會有某些行為、持有某些信念,我們可以提出相關的理由。要說明性狀,我們可以指出生物的某些功能。要說明難以掌握的想法,我們可以換句話說,或使用比喻和例子。然而,當我們問「為什麼有事物存在?」我們顯然不是想要別人說明世界上的事物怎麼從數學原則或自然律演繹出來,也不是想要別人把它們換句話說,或替它們想更多比喻和例子。

無法被說明

所以當我們問這問題,我們想要某種說明,但我們想要的並不是一般人可理解的那些種類的說明。這就像是我想吃煎蛋,但我不要吃普通的煎蛋,我要吃被人稱呼為「炒蛋」的煎蛋。這些要求本來就不可能滿足。

這樣說好了,如果我們一般用來說明事物的每一種方法,都無法說明「為什麼世界上有事物存在」,那這件事確實很有趣。如果這個問題主要是要引導我們獲得這個結論,那它真的是好問題。

對人的意義

最後,「說明」對人的意義之一,是讓人感覺自己有所理解,並安頓身心。這是為什麼在覺得困惑迷失的時候,我們就會問問題和尋求說明。在這種理解下,我們最初面對的問題,有可能是在尋求一種感覺,對於存在的事物有所理解的感覺。

若是這樣,這個問題並沒有單一正確的答案。會讓你的鄰居產生「理解的感覺」的說法,對你就不見得有效。也因此,我沒辦法告訴你要怎樣才能讓自己對在意的事物感到有所理解,因為我不知道現在讀這段文字的你是怎樣的人。你得靠自己把它找出來。

(興韻/輯)

《來問問哲學家》
作者:伊恩‧奧拉索夫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理想的廚房生活》

作者: 渡邉真紀
出版社:智富

稍微做些別的事,就沒時間煮飯,打掃不完只好放到隔天,結果隔天又有新的工作壓上來。一忙起來,就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可是實際上,不管是做飯或做家事,只要在堆積之前「日日踏實,簡單不堆積」,像這樣進行,一下子就能輕鬆做完。

比如準備晚餐,在製作今天主菜時順手準備「保存包」。這樣之後準備起來能夠省時許多;打掃方面,容易累積髒汙的地方每天稍微整理一下,就能減少髒污累積;餐後收拾時,只需擦一下抽油煙機即可。

本書中要向各位傳達各式「最佳解決策略」。這些當然仍在發展研究中,且隨著年齡增長,小孩的成長等因素,策略也會跟著有所變化。

《不敗的華爾街投資法》

作者: 竹春
出版社:大塊文化

本書作者竹春擁有近30年的華爾街經歷,有多方面金融經歷,包括外匯交易、公債交易、信用投資分析、電子交易科技、公債風險與價位計算等相關工作,近兩年在美國大型金融集團擔任科技部總監。

過去的他也曾經在投資路上遭遇挫敗,跟風買股、甚至融資買股,卻遇上市場泡沫,或是不得不在最低點賣出。一次次向市場繳學費、學經驗,讓他得出最適合小投資人的投資心法:找到穩定、合理的投資報酬率,加上很長的投資期,才能確保你我的退休金。

他在書中分享自己的寶貴經驗與專業,介紹適合小投資人的投資方式和所需知識,強調長期投資、控管風險,從財報數據和經營風格判斷企業價值與體質,尋找投資標的。

《+2的強效微鍛鍊》

作者: YUTORE
出版社:采實文化

肌力訓練的常見三大地雷:1.強度不足!負荷量不夠,練起來簡單輕鬆,當然沒有效果。2.姿勢錯誤!動作不到位,肌肉沒有好好被鍛鍊。3.無法持續!以為訓練需要越久越好,往往以沒時間為藉口而放棄。

本書有豐富圖文示範鍛鍊動作,並加入詳細說明,不怕練錯練受傷,且有從肌訓入門者到想短時高效瘦身都能利用的訓練菜單。

日本瘦身專家YUTORE教練,擁有多年的指導經驗,遇過各種減肥失敗又重來的案例,深知大家在瘦身路上會遇到的困境與心魔,因此設計出這一套適合各種人的「地獄60秒肌力訓練」,逐一破解上述常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