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衡》疫後新經濟 商機無限

林建甫 2021/09/21 11:55 點閱 2068 次

疫情的蔓延,全球國家幾乎無一倖免。台灣最近雖有 Delta 病毒侵入社會,但很快的疫情控制得宜。在中秋節前夕,我們又迎接到嘉玲(加零)的喜訊。未來隨著疫苗的陸續到貨,全民逐漸打了第二劑,應該疫情不會再對台灣社會產生太大的危害。

因此我們不妨開始思考疫情洗禮後的新生活,疫後的新趨勢。

疫後新趨勢

第一,視訊會議、遠距上課、居家上班,已經促成商業運作的加速改變。疫情期間,使得原本沒用過或不熟悉視訊的人,通通被趕鴨子上架,不得不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使用各種軟、硬體設備及視訊會議或教學軟體。

結果有些人「一試成主顧」,回不去了。過去很多人認為非得面對面,親臨現場,否則無法成事。現在恐怕都已經習慣新的運作模式。對老闆而言可以節省旅費,對員工來說可以節省時間,所以比爾蓋茲預言,未來疫後五成商務旅行的消失,這是絕對可能的。

第二,更多的數位經濟。疫情時半封城下傳統市場、大賣場是危險的感染場所。因此食物外送、網購宅配,都大大的增加。過去網購以電子產品為主流,現在已經遍及到所有日常用品。連婆婆媽媽擔心染疫下,也都逐漸習慣上網購買生鮮蔬果,據此預測未來網路的交易量只會有增無減。

醫療與金融科技更替

第三,疫情使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勢將為醫療保健業的整體發展增添動力。新科技導入醫材的產品或服務日益增多,如監控檢測系統、雲端醫療產品,或是結合手機的行動醫護,3D列印技術的創新醫材產品等,這些都是新商機。

第四,金融科技的更替。疫情使大家擔心使用鈔票、零錢都可能受病毒感染,因此會加速無現金社會的到來。號子、銀行早已經開始數位化,而為了保護員工,避免染疫且提供金融服務不中斷,網路數位金融的業務更加興盛,未來金融機構的店面也會越來越少。一旦轉向,將大大影響房地產店面的租金及買賣生態。

供應鏈重組

第五,製造業供應鏈的重組與縮短。過去供應鏈講究的是生產效率的分工,垂直分工的生產鏈可以拉得很長。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幫世界省下存貨成本,因為從產業的標準是「955」(95%的貨,5天內完成),到 「983」(98%的產品,要由3天出貨時間) 到 「1002」(100%的產品,要由2天出貨時間),西方的零售商幾乎可以零庫存。

但長鞭效應放大尾端的風險,供應鏈的延遲或斷鏈的可能性,讓及時生產 (Just in Time) 的風險恐怕都要用預先管理 (Just in Case) 來解決。因此預測未來長鏈可能要縮短,甚至要在地生產才能化解斷鏈的危機。

新冠病毒把全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但人類終究會找到解藥或疫苗。這兩年的過程也讓人們經歷新的變動,因此也看到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