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影響生態 物種進化、棲地改變

林志怡 2021/09/08 12:33 點閱 10172 次
鳥類的喙部尺寸變大,有助於散熱,但可能影響覓食等其他習性。(Photo by Markéta Machová on Pixabay)
鳥類的喙部尺寸變大,有助於散熱,但可能影響覓食等其他習性。(Photo by Markéta Machová on Pixabay)

【台灣醒報記者林志怡綜合報導】全球暖化不斷加劇,動物也開始出現變化。英國蜻蜓協會的統計發現,蜻蜓棲地正往高緯度擴張,代表該地區的暖區正在增加。另一份發表於生態與進化趨勢雜誌的研究則指出,鳥類為適應不斷升高的溫度,正朝向軀幹縮小、附肢增大的方向進化。

全球暖區擴張

生態專家時常提出警告,認為全球暖化終將導致全球大規模的物種滅絕,而 2019 年發布的昆蟲數量統計指出,全世界 40% 的族群大小正快速縮減,且消失速度是哺乳類、鳥類、爬蟲類的八倍,但害蟲反有族群擴張的跡象。

但在棲地方面,全球暖化會導致暖區向兩極擴張,讓低緯度的生物有機會「入侵」高緯度地區。BBC 報導指出,1970 年起,超過 40% 的物種出現棲地擴張的情況,只有約 10% 的物種棲地縮減。如 2021 年蜻蜓國度報告指出,居住在相對低緯度的帝王蜻蜓和小紅眼豆娘等品種出現棲地往高緯度擴張的情況,而原本生存在較寒冷的高地或高緯地區的蜻蜓則出現棲地退縮的情況。

因此,參與該報告編輯工作的斯莫爾希爾強調,棲地增加並不代表全球暖化會提供生物更好的生存環境,氣溫提升導致泥炭沼澤的消失或極端乾旱,確實在對蜻蜓等物種造成威脅。

物種開始進化

此外,一份澳洲迪肯大學提出的論文指出,自 1871 年起,澳洲鸚鵡的喙部大小增加了 4% 至 10% 不等,該研究也透過芝加哥收藏的鳥擊死亡樣本進行對動物軀幹大小統計,發現過去 40 年間,鳥類的體型出現縮小的趨勢、翼展則逐漸拉長。

參與該研究的迪肯大學研究員萊丁對 CNN 解釋,喙部、四肢、耳朵等附肢的巨大化可以幫助動物更有效率的散熱,是適應全球暖化的一種方式,研究發現鳥類受到暖化影響尤劇,而研究的發現也代表動物正在為了適應更暖的氣候而進化。

但萊丁擔憂,物種的進化速度不一定能夠趕得上人類造成的全球暖化速度,且此類身體上的變形不一定完全有利於生存,也可能會帶來其他生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