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伯恩/馬偕紀念醫院第十七屆董事長、內湖長春診所肥胖症專科醫師)
疫情的衝擊,加速了許多紙媒的淘汰,甚至連一度市佔率第一的某大報,也要向一隻用電子顯微鏡才看到的病毒投降,黯然結束紙本的發行。
或許疫情的肆虐被診斷為最大的衰敗病因,但如從消費者(即讀者)的角度來看,紙媒仍然有其生存的空間,甚至成為日常生活的一環,我是學醫的,許多臨床的研討會會用實際案例來分析,我也想舉一個實際正面的實例來看待未來紙媒的勝出之道:這案例就是已成功「存活」了十三年的「台灣醒報」。
第一:許多綜合的紙媒,其內容雖然包山包海,可能也是要符合普羅大眾的胃口,因此擴充了許多鉅細靡遺的版面,但現今的世代,人們已被氾濫的海量資訊包圍到窒息的程度,能花在只看標題的時間已算奢侈,且大部分的內容並非「必讀不可」,久而久之,乾脆連動手翻閱都覺得是浪費時間。而醒報的內容就是有一種精簡又具「營養價值」的成分,讓讀者完閱後就有補充能量的「Feel」感。
其每一面的內容都像營養學所說的「必需胺基酸」,或必需「脂肪酸」,而且每個版面的「CP」值都蠻高檔,幾乎不會出現沒營養的:「填版」瑕疵。
第二:就是許多市面的媒體,其內容的深度及專業度不是很用心,或許讀者不能用學術的眼光來檢視報導的內容,但現代的消費者普遍的水準都比以前提升許多,不能再用「Common sense」的態度去呈現新聞報導。而醒報的一些醫學、科學、經濟學、甚至政治學及神學,其內容不只先進,更具學術深度的參考價值。
第三:辦報者及報社的員工,其核心價值並非以營利為宗旨,依我的淺見,他們都有”榮神益人”的使命與熱誠,才能在辛苦的大環境中,繼續為理想的目標前進。
對的事加上對的人來承擔,就是成功的基石,在此祝福「台灣醒報」在
林意玲社長的帶領下更加茁壯,並能更具影響力,並擴張其境界成為國家社會及所有百姓的祝福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