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上週一(9日)發布第一工作組的第六次氣候評估報告,清楚又明確的指出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將會在10年左右突破1.5℃的門檻,氣候暖化已勢不可擋。隨著熱能不斷的累積,水文循環的變化更趨極端,高溫、乾旱、洪澇、風暴等破壞性天氣將日益頻繁的衝擊全球各地。除此以外,冰雪圈的消融及海平面的上升,還會持續數個世紀。
剩不到30年
根據IPCC這次的報告,要守住「巴黎氣候協定」2℃的大限,我們能排放到大氣層的「碳預算」只剩下約1兆1千萬億噸。去(2020)年因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的碳排總量約400億噸,比前一年下降了6%,就算以此為準,也只能撐住28年。
此外,IPCC報告特別提到,甲烷是排名第二大的溫室氣體,在20年的期間內,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6倍,大幅削減甲烷能在短期內看到可觀效果,控制甲烷的排放也將是未來減碳排的重點。
台灣的水文困境
這些資訊對於人類生存來說,真是當頭的棒喝,對我們臺灣而言,更是如此。從科技部聯合研究單位共同發布的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臺灣的未來有如大悶鍋,夏季將長達7個月,冬季消失,可以想見為了維護民眾的健康,單單冷氣空調的供電,就會成為能源的重大負擔。
近年來,臺灣旱澇反覆發生,降雨強度快速提高,水資源的調配捉襟見肘,低窪地區淹水、山區山崩土石流等災害,更衝擊民生安全、交通順暢、農業生產;未來加上颱風的威力增強,水文方面的挑戰更嚴峻。
麻煩的還有海平面上升。臺灣西部的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值,先天風險原本就高。就以2050年來說,綠色和平組織曾估計,在不積極減碳的情境下,因海水上升淹沒的沿海土地面積將達1400平方公里。
未達標將受制裁
由於兩極冰原消融的不確定因素,IPCC報告不能排除世紀末海平面上升會高達2公尺的可能性;在那樣的情景下,臺灣沿海電廠、港口設施、城市社區要撤守遷移的會有多少?
最嚴重的還是臺灣的碳減排,我們面臨的不單是國際的共識,更有經濟的制裁。以政府當前的發電能源配比政策,高達八成為燃煤及天然氣,碳的排放根本難以降低。若要在本世紀中期達成碳中和的目標,短短30年,我們要如何去調整改善?
衝擊迅速又沉重
因此,從IPCC最新的報告回看臺灣,不禁要嚴肅地問一句:臺灣準備好了嗎?這個問題的回應,不是簡單的由科技部出面公布一個未來氣候的展望而已,而是必須由政府動員各部會,針對臺灣未來一定會面臨的挑戰,做好全面又完整的規劃,並全力去衝刺執行。
本月16日阿富汗局勢演變之快,完全超乎眾人的預估,震驚了全世界。未來氣候暖化帶來的衝擊,也將會如此。我們知道它會來,但是完全想不到會有多迅速與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