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購物零接觸 電子支付待整合

蔡孟峰 2021/08/11 12:59 點閱 3741 次

疫情期間,今年更常聽到「防疫零接觸」的宣導,但是以目前現金消費習慣仍然居高不下,超商、賣場、餐廳和零售等行業都很難做到商家與顧客之間零接觸,政府不僅應該趁此時推行行動支付或電子支付的觀念,而且必須整合各家支付平台,讓消費者習慣使用,也要讓更多商家願意配合。

政府曾經喊出 2025 年要使行動支付普及率達 9 成的口號,但是放眼目前商家的各種行動支付工具可謂是百家爭鳴,Apple Pay、Google Pay、LINE Pay、台灣Pay、歐付寶、橘子支付、國際連、簡單付、街口支付、悠遊付等,即使消費者要使用,也要看商家是否備有這些支付工具可供收付。

現金買受風險仍在

雖然去年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修正案,不同電子支付平台間能夠相互轉帳,而且還能整合紅利折抵等多項優惠,實現出門靠一支手機就可走遍全台灣,新法原本預計今年6月可以上路,但迄今主管機關金管會並未搭上「防疫零接觸」的順風車,以至於現金買受的風險仍繼續存在。

電子支付條例能夠相互轉帳如果無法盡快實施,消費者在不同商家就無法使用不同的行動支付平台,這原本已經造成消費者的困擾,尤其從年齡層的消費習慣分析,中高齡綁定固定支付的比例較高,年輕族群觀念上則可能較重視比較各家平台的紅利優惠,電子支付仍然無法普遍取代現金交易。

去年政府實施三倍券,實體券與數位券的比例差距懸殊,高達92%比8%,有部分原因也是因為並未藉由刺激消費,提高民眾改變消費付款方式的習慣,尤其對於今年疫情突然爆發,要強調「防疫零接觸」,但又沒實際提升商家與民眾的消費者衛生意識,都讓疫情存在更多隱憂。

待改變消費習慣

政府振興經濟方案,最終不論是要以1千換5千的「五倍券」,或者普發現金,都應趁疫情期間宣導「防疫零接觸」,加速行動支付及電子支付條例平台整合的推動,改變民眾消費習慣,也能讓台灣的消費方式更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