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盧碧回顧八七、莫拉克水災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1/08/10 12:16 點閱 3862 次

臺灣的豐雨期雨量呈現6月及8月均偏高的雙峰變化;其中6月的雨量來源有梅雨及颱風雨,而8月只以颱風雨為主,由此可以看出颱風帶來的雨量非常豐沛,也常常產生洪澇的災害。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之歷年水災事件統計,5、6月梅雨季的水災占比約12%,颱風期間則佔84%,其中8月份的水災非常突出,今年盧碧颱風期間的豪雨事件、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以及1959年的八七水災都是8月水患最明顯的例子。

八七水災大洪澇

首先回顧八七水災,這是1959年8月發生於中南部的嚴重洪澇。當時東沙島附近海面形成的熱帶性低氣壓,朝著東北向臺灣移動,在7日下午於嘉義縣布袋鎮登陸,並引進強大的西南氣流與豐沛的豪大雨。

依據資料,8月7日至9日連續三天中南部的降雨量高達1,200毫米,日雨量超過500毫米的氣象站達15處之多,主要的暴雨集中在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與嘉義等處。超量的雨水導致山洪爆發,河川水位高漲決堤,大水沖毀房屋及農田,造成空前的大水災。

當時受災範圍達1,365平方公里,受災民眾達30餘萬人,死亡667人,失蹤408人,房屋全倒27,466間,半倒18,303間,總損失估計約為前一年國民所得總值的12%,受災情形極為嚴重。

莫拉克帶來八八水災

再來是2009年的八八水災,這是莫拉克颱風在花蓮登陸的前後,引進旺盛西南氣流及水氣,從8月6日至10日給中南部及東南部地區帶來前所未見的降雨量,許多氣象水文站皆創下觀測的最高紀錄。以阿里山測站為例,累積的雨量超過3千毫米,相當於1整年的雨水傾洩而下。

超強的降雨量,當然造成嚴重的土石流、坡地崩塌、橋梁斷裂、河海堤損毀、交通中斷及農業災損等,其中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發生大規模崩塌,491名村民不幸罹難。依據災後的統計,計728人死亡或失蹤,農業產物損失及民間設施毀損共計194億元,損失規模遠超過1959年的八七水災。

盧碧幸無人傷亡

今年的第9號颱風盧碧於8月2日在南海西北部形成後,就往東北行進,先在廣東汕頭登陸,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在福建越過台灣海峽於7日早上在新竹及桃園一帶登陸,成為頭一個先登陸中國大陸後,再登陸臺灣的熱帶氣旋,創下一個先例。

與1959年的熱帶性低氣壓一樣,盧碧也為臺灣引進水氣豐沛的西南氣流,給中南部帶來暴雨,以8月7日來說,就有16個氣象測站紀錄到超大豪雨等級的降雨量;尤其中南部的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山區累積雨量十分明顯,屏東的霧臺鄉就高達1200毫米。

盧碧的強降雨自然也帶來山崩、土石流、橋樑沖毀、農田淹沒的災害,甚至連高鐵行車也受到影響。目前盧碧造成的豪雨災損還在統計中,但是從降雨量的等級來看,盧碧與1959年的八七水災相當,大約為莫拉克八八水災的一半,可是沒有大量人員傷亡,是60年來極大的進步。

從這三個8月的大水災比較起來,基礎建設的提升,防救災系統的建立,因變作為的迅速到位,還是面對極端天氣變化的不二法門,我們仍是需要與日俱進,不可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