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百密難免一疏 不如規範原則課責

呂翔禾 2021/07/25 15:09 點閱 3842 次
指揮中心雖宣布27日起降至2級警戒,但仍存在許多限制,讓降級的效果大打折扣。(Photo on Pixabay)
指揮中心雖宣布27日起降至2級警戒,但仍存在許多限制,讓降級的效果大打折扣。(Photo on Pixabay)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分析報導】指揮中心23日公布降級後的防疫指引,出現許多矛盾,引人議論。像是在戶外、運動時仍需戴口罩、開放水域但不開放游泳池等,各場域的人數上限也非常複雜。在各行各業都亟欲解封下,指揮中心與其事無鉅細,訂指引卻動輒得咎,不如只制定基本防疫原則,其餘規範讓各業別制定,若有因此染疫,應予以重罰。

標準讓人眼花撩亂

指揮中心23日公布新的降級警戒標準,但其中許多標準並不一致,包括開放水域但不開放游泳池;開放潛水不開放浮潛;室外活動人數上限100人,文化部卻開放室外展演可容納250人;夾娃娃機店要專人管理,自助洗衣店卻不用等等,讓民眾無所適從,許多業者盼望解封也落了空。

特別是指揮中心指引規定在室外運動要戴口罩,但遭到民眾質疑,這樣根本無法好好運動,且近身接觸的籃球、足球等運動都沒有開放了,為何在保持社交距離下還要戴口罩?此外,指揮中心雖開放內用,但各縣市規定不同,如果民眾跨縣市旅遊到不開放餐廳內用的縣市,到底要依循什麼標準?外界也霧裡看花。

降級與之前幾無差別

再者,指揮中心雖開放漁港、漁船,卻不開放遊艇,且沒有說明開放人數;而指揮中心雖然宣布降級至2級警戒,但室外還是要戴口罩,與原本2級警戒規定矛盾,也讓民眾質疑這次降級與過去3級警戒沒有差別。雖然宣布降級,但防疫規定仍嚴格,游泳池、桌遊店還是無法解封,防疫的標準讓人無所適從。

一般建議,與其大量列舉各行各業防疫指引,規定許多雞毛蒜皮的細節,指揮中心不如制定基本原則,如統一室內外社交距離、室內都要戴口罩等,並以滾動式調整防疫限制,放手讓各行業制定防疫規範,若有違反、造成破口,以致染疫傳播,則可勒令停業或處以罰則,甚至由地方政府連坐處分,才是真的「警戒降級」。

否則,仍有許多受創甚深的行業無法復業,以致政府想透過警戒降級、恢復經濟活動的目的徒打折扣、惹發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