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不如好爸爸》

醒報編輯 2021/07/25 08:23 點閱 12501 次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不是的父母,讓我們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書中規劃十一個步驟,能幫助我們看清父親與家庭成員的各種問題,探索我們的內心世界,蒐集有關發生在自己身上事情的資料,瞭解我們如何受到這些事情的影響。

不管是為人子或已為人父、為人母,本書都可以提供一個清晰、充滿體諒與希望的觀點。以心理學觀點來分析父親角色,不論為人父、為人子女,甚至為人母都必須去理解,這也才能讓你對父親角色提供一個更寬廣的視野。

父親在人類成長過程中也的確是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我們能夠再次回首童年,仔細地體會一下父親獨有的長處與短處,這將更有助於我們瞭解自己人生的意義。

每個人都有父親——好壞姑且不論。每個人都需要父親。

對父親的回憶

你的父親是什麼樣子?當你想到父親時,可會憶起溫馨快樂的往事?父子在客廳地板上打鬧嬉戲;在床上聽父親講述當年勇;兩人偷溜出去吃冰淇淋,和父親談上學的情況?

或者你對父親的回憶黯淡多了。你一打翻牛奶,他就大聲吼叫;在他觀看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時間問題,腦袋瓜被狼敲一記;在朋友面前讓你下不了臺,因為你在第九局關鍵時刻被三振出局?

還是你對父親的回憶少之又少或根本沒有,因為他難得或根本不曾在你的生命中出現?不論你對父親的回憶是正面的或負面的,不論父親在你成長歷程中是出席還是缺席,他對你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你都有塑造之功,並且仍在持續。

父親角色舉足輕重

我們診所每年都有很多顧客為了各種問題上門求救。根據我們的經驗,我們往往先得討論並解決他們一些痛苦的父親情結,然後才能著手對付「真正」的問題。

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發現,父親在孩童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舉足輕重。說得更確切一點︰你我的父親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才成就了今天的你我。他們的成功強化了我們,他們的失敗弱化了我們。

解開與父親的心結是一段旅程,也是目的地。你一拿起這本書,這段旅程就告展開。閱讀本書也許花不了多少時間,這段旅程卻可持續一輩子。在你踏上這段旅途時,有時你會感受到椎心之痛,也會感受到未曾夢想過的喜悅。

與孩子交流不多

我這段旅程要回溯到五十年前……在我孩提時代,我們對父親的期望就是他和我們在一起。肢體上他是和我們同在,起碼大部分時間是如此。照說這就夠了。父親當年在製造廠當銲工。我記得他下班回家時總是累得半死。

進門後他會先和媽媽打聲招呼,然後梳洗一番準備吃晚飯。他在飯桌上很少開口,不過總會問一個問題︰「今天學校怎麼樣?」妹妹和我則回答︰「還好。」然後就沒話說了。吃完晚飯,父親就到客廳,一頭栽進「他」的椅子裡,看報紙,打瞌睡。

有時候我們會全家人一起聽廣播節目,那個年頭還沒有電視,不過大家黏在收音機前的情況就跟今天我們黏在電視前一樣。聽廣播就是我們一家人相聚的時間,也是我心頭溫馨的回憶,我還記得這種時候不多。

嚴格要求紀律

我們家奉行相當嚴謹的生活方式。父親嚴格要求紀律,不喜歡固定作息的模式有太多變化。他希望我們小孩子不論做什麼——做家事、功課,甚或遊戲——都得靜悄悄的。通常我們都很聽話,因為我們以前惹毛過老爸的愛爾蘭火爆脾氣,從那幾次不愉快的經驗中已經學乖了。

週末我們也有固定的作息模式。每逢禮拜六,老爸就在家裡到處找事做,修理東西,或是在車庫裡敲敲打打。他在幹這種活時很少找我們小孩子幫忙。禮拜天是上教堂的日子。我們每個星期天都去做禮拜,早晚各一次,從不間斷。

偶爾,星期天下午有特別活動。做完上午禮拜後我們會去外面吃館子,接著到鎮上的藝術博物館參觀。博物館周圍景致秀麗,有樹林,還有湖泊,小時候我和妹妹常繞著湖濱奔跑。年事稍長之後,我們在博物館內消磨的時間也隨之增加。

不提老家的事

我到現在還記得當年在那棟霉氣頗重的老建築內到處晃盪,就我一個人,面對一些來自歐洲、埃及及東方的藝術品愛不釋手。我當時有一種欲望,想知道在我這個小世界之外的廣大世界的現在與過去。話又說回來,大多數的星期天下午我都只是看書或睡個午睡。

對於滿足我的求知欲,老爸貢獻不多。他的話很少,不管是有關時事或有關他自己的過去都一樣。我知道父親生長在愛爾蘭,對我而言,那是個十分怪異的地方。不過想讓我父親開口談他老家,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偶爾會去湯姆叔叔家,他是老爸的弟弟。到了那裡,女人家就擠到廚房,男人坐在客廳,小孩子則照大人的期望躲到一邊。有時候我會聽到他們談話的片段,但我知道自己沒資格加入談話。

養育等同於「母育」

總之,我們一家人常常聚在一起——至少形式上是這樣。然而,我們在情感上仍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這個家的生活可不像電視影集形容的那麼美好。但我想在那個時代,我們家算是個典型的家庭。

傳統觀點中的父母親是媽媽主持家務,而爸爸的職責主要是到外面上班以養家活口。在家裡,他不過是媽媽的替補,在媽媽因病或其他原因缺席時發揮扶持的功能。

就算在今天,對許多人而言,「養育」依然相當等同於「母育」。根據這點,雙親都需要與孩子建立起密切的關係,提供關愛照顧,讓孩子逐漸離開父母懷抱以建立其個體性。可是這根本就是把母親的工作內容硬套到雙親頭上。

嬰兒時期母親照顧

這份工作內容衍生自母子關係由生理決定的觀點。當孩子還在子宮時,母親與孩子就已開始這個聯繫過程。尚未出生的嬰兒聽到母親的聲音、品嚐母親的食物,甚或感覺到母親的情緒。這一切形成母子在產後發展出的密切共生關係的基礎。新生兒的需要與母親的需要是互補的。嬰兒需要母親照顧,母親需要表現母愛,正好各取所需。

母親似乎知道嬰兒想要什麼或需要什麼,雖然她並不明白自己是怎麼知道的。她就是知道到底嬰兒是饑餓、想睡、寂寞,還是只需耍換尿布。父親對這種神秘的第六感可能大惑不解。在他聽起來,嬰兒的聲音差不多都一樣。他對太太有本事分辨出嬰兒的實際感覺大為讚嘆。

父親也許很想在他能力範圍內多幫忙,但在嬰兒出生後的幾個月,這種機會不多。尤其如果是母親自己照顧嬰兒,那麼父親能幫忙的也就只限於換個尿布,或是在母親忙別的事時抱幾分鐘嬰兒。跟嬰兒嬉戲在產後幾個月實在有限,特別是和男性角色扯上關聯的打鬧更是不宜。這段期間,嬰兒的大部分需要只能由母親來滿足。因此在這個階段,養育其實或多或少就等於母育。

父權教育

不幸的是,有太多父親似乎從未注意到嬰兒逐漸長成為學步兒、學齡兒童及青少年。他們還是認為照顧小孩是女人的工作。

我父親就是只做「男人的工作」,意思是說他外出上班,把薪水帶回家。他也幹一些戶外活動,像是割草、修車及油漆房子。我母親則是料理三餐、洗地板及照顧小孩。只有在我們違反行為規範的時候,母親和父親才會轉換角色︰這時我們就得面對父親和他的皮帶。母親理應被愛;父親則應受到尊重——及畏懼。

在那個年代,許多人把男女的傳統角色幾乎看得神聖不可侵犯。女兒就得學習烹飪、縫紉、打掃理家,並指望嫁給一個會養她的男人。男孩就得幫忙幹家裡的粗重活兒,並指望將來找到一個能養家活口的職業。大學教育對兒子來說是非有不可,對女兒來說只是可有可無。

(興韻/輯)

《富爸爸不如好爸爸》
作者: 大衛.史都
出版社:足智文化有限公司

其他書訊:

《行銷5.0》

作者: 菲利浦.科特勒等人
出版社:天下雜誌

史上第一次,我們同時面對橫跨5個世代的消費族群,該如何觸及?我們第一次,擁有會學習進步的智慧MarTech,可以如何運用?

最權威的行銷大師科特勒帶你看清楚加速數位轉型的消費者與商業世界,每一次趨勢改變、方向不清時,行銷大師菲利浦.科特勒博士都會站出來定義新典範、描繪行銷的新價值,成為全球行銷人遵循的圭臬,也為企業指引商機新方向,其著作更是被譽為行銷學的聖經。

從翻譯成 27 種語言、探討行銷差異化的《行銷3.0》開始;再到指引企業數位轉型的《行銷4.0》;在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之際,《行銷5.0》更是回應當今行銷人員面臨的重大變動,說明市場、商業和科技面對的新挑戰與孕育的新機會。

《5件好物》

作者: smarticular.net
出版社:商周出版

每家每戶平均會有40到60種清潔劑、藥膏、乳液、肥皂,家裡各處因此有五顏六色的瓶罐、噴霧、軟管、容器。我們真的需要這些產品嗎?在常見的市售用品之外,碳酸氫鈉(小蘇打)、蘇打、醋、檸檬酸、硬肥皂是更簡單、省錢、環保、無毒、零汙染的選項。

自製的保養品、化妝品、家事用品更安全!使用成分由你決定,依照自己需要和喜好調製出專屬用品,主動排除引發過敏、發炎、影響荷爾蒙的成分。

替代性家用品對環境友善!避開了不必要的化學物質,家裡不會出現山一樣的包裝垃圾。材料都從植物性原料上取得,可以自然分解。

《我從太空考古》

作者: 莎拉.帕卡克
出版社:臉譜

第一本以「太空考古學」為題的著作,當過去遇上未來,一場與太空考古學家共遊的大規模古今解密之旅即將展開。

「太空考古學」,這個詞乍聽雖然有點科幻、令人感到不真實,卻是考古學界的現在進行式,指的是考古學家透過分析衛星影像,精準找出潛在遺址的新興研究領域。

如果你的內心有一個探險魂,本書也將是一封邀請函。作者在本書最後幾章帶領你看見公民參與考古的迫切與趣味,並邀請你一起加入大眾太空考古的行列,一起尋找掩藏在衛星影像中的歷史遺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