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變成壞掉的大人:當世界崩壞時,我們更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醒報編輯 2021/06/21 07:29 點閱 17496 次

在我們的一生當中,經常會遭遇到許多挫折,舉凡工作、戀愛、學業等等,有些人一蹶不振,有些人則能憑藉著鋼鐵般剛柔並濟的強大心靈平復創傷,順利度過這一切。

將此能力加以發揮,達到高度的心理自我復原力,本書將這樣的精神狀態視為「鋼鐵之心」。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嗎?當學會順利客觀評估自己後,才能了解「真正的自己」。

了解「真正的自己」後,便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用「客觀」的「中道」審視自我,連帶讓心靈變得更為強健。這個結果,能讓自己更加有自信,進而獲得周遭的信任,另外正確的評價也能為我們帶來更美滿、更幸福的人生。

「鋼鐵」給人很強韌的印象。最近常聽到「強韌的心理」或「心靈很脆弱」之類的說法。當精神上受到傷害時,處在憂鬱狀態時,也會形容為「精神受創」、「心靈生病」等。

然而,所謂的「心靈生病」,在醫學上是指怎麼樣的狀況呢?「心靈生病」是指一種「精神或情緒處在不穩定的狀態」。當情感、情緒或心情「不穩定」時,如同「生病」一樣。

復原力能保持精神穩定

反之,精神處在平靜的狀態時,則多會形容為「穩定」。喜悅、悲傷、憤怒、絕望、驚訝、厭惡及恐懼──受到這類情感波動的影響,情緒往往會一時之間出現淆亂,即使在這種狀況下,若能讓自己不受影響,保持在穩定的狀態,正是達成精神上平靜的條件。

此外,即使心情受到擾亂,不會超出某種程度的界線,並能立刻回復穩定的狀態,這個能力稱為「復原力(Resilience)」。簡單來說,就是「心理的自我復原力」。將此能力加以發揮,達到高度的心理自我復原力,本書將這樣的精神狀態視為「鋼鐵心靈」。

「鋼鐵」通常給人「堅硬」與「強韌」的印象,但實際上更具有「柔軟」及「容易加工」的特質(純度100%的鐵或金屬,不會輕易碎裂而無法使用)。像這種「不易受挫」、「不易崩潰」的精神狀態,比起「強度」,使用「柔軟性」或「復原力」、「適應力」一類的形容詞或許會比較貼切。

個性柔軟不易樹立敵人

人際關係是否也能同等視之呢?擁有堅強信念或理想的人,雖然是令人尊敬的對象,但也容易樹立敵人。此外,也有太注重細節,導致工作無法順利進行,或對工作太過專注而在家庭中受到孤立等狀況。

在這種狀況下,即使本人沒有意識到問題,但長期給予周遭過多的壓力,最後會導致與伴侶的關係惡化,甚至也有不少人因此精神上出現失調。

相對的,個性柔軟的人能將職場與家庭加以區分,並考慮到周遭的狀況,不易樹立敵人,能享受怡然自得的生活。整體而言,像這樣具有配合周遭的柔軟性的人,大多是心靈不容易生病的人。

鋼鐵心靈強韌不失柔軟

然而,因為個性太柔軟而失去自我也是一個問題,沒有自己的想法,總是受周遭的意見左右,也會導致心理上的失衡。因此,支撐自己的「強韌」,及配合周遭環境的「柔軟性」,對心靈而言,兩者是不可或缺的。

如同兼具這兩種性質的日本刀,不易斷裂的韌性,以及靈活的柔軟性,處在這種精神狀態下的人,正是所謂擁有「鋼鐵心靈」的人。

過去的日本,常會提倡「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輕易放棄的人是因為意志薄弱」等說法。把「個人」的資質或能力視為價值,導致過勞死,對精神疾病的認知停滯不前,甚至被冠上先進國家自殺率第一名的汙名。

適應障礙症

然而,最近已經開始理解到「人類的能力會受到環境或立場而輕易改變。個人能力所及範圍意外地小」。對個人抱有過剩的期待或權力的集中,會構成精神上的壓力而出現反彈,導致罹患名為「適應障礙症」的精神疾病。

人類有所謂的能力範圍,每個人都有各自擅長與不擅長的事情。如果總是要做能力範圍外的工作或不擅長的事情時,與其強逼自己待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如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才能享有充實快樂的生活。

理論上來說,要獲得「鋼鐵心靈」,不僅僅是透過精神論或思考法去改變自己內在的態度,也需要調整周遭的環境與人際關係。

所處環境也很重要

無論擁有多麼柔軟靈活的思維,長期處在會造成負擔的環境下,遲早會支撐不下去。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需要適時用客觀角度去冷靜審視自己的狀況,並加以評估。

當出現會危害到自己的壓力源時,察覺危機並想辦法迴避,讓自己全身而退,這也是一種可靠的能力。懂得改善狀況,為自己開拓道路,才能讓自己一直保持在「穩定」的狀況中。

然而,精神上失去平衡的人,這種察覺危機的能力會變得極為低下。插畫家汐街可奈老師在2016年10月25號,在Twitter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以前曾經不經意自殺過」、描寫過勞自殺的漫畫,在當時引起話題,被轉發超過一○萬次。

過勞導致判斷麻木

這篇漫畫之所以會引起大眾的共鳴,是因為「長期過勞,會導致判斷力下降,連『與其送死,不如辭職』這樣的道理都無法理解」。當還有判斷力時,當然會考慮到辭職這個選項,但長時期勞動,會讓思考力與判斷力都變得麻木,自然變得看不見辭職這個選項。汐街老師回顧自身的經驗,將心聲說了出來。

人類長期待在嚴苛的環境下,為了讓自己在那樣的環境下存活下來,會欺騙自己,「會變成這樣都是自己造成的,只能接受」像這樣逼自己接受,藉此來保護自己。這種自我催眠的想法,稱為「習得性無助」。

這種思考方式是處在戰爭時期等極限狀態時,人類為了在嚴苛的環境下倖存、維持精神健在,而在進化過程中所學會的。這個能力在求生方面能帶來重要的功效,但在現今日本的社會構造中,反過來被利用,正如字面上的「工作到死」,巧妙地運用在社會機制中。

察覺逼近的威脅

無論是學校或是職場,將「憑自己去思考及行動」的能力剝奪,即使被迫待在無法自由說出想法的環境中,我們被教育成習慣這樣的環境,無法對此存疑。以心理衛生的觀點而言,現在的日本社會被形容成「難以生存,蘊藏著危險的社會」。活著在這樣的社會,總是不去思考,有可能會不知不覺間掉進其他人設下的陷阱。

而我們的生活或許哪天也會受這樣的威脅。在這種狀況下,迅速察覺逼近自己的威脅,並立刻回歸到穩定的狀態,擁有這種素質的人,也就是擁有「鋼鐵心靈」的人。

而提到「強韌的心理」是指「當情緒動搖時,擁有能夠立刻回復穩定狀態的高度自我復原力(Resilience)的精神狀態」。那麼,具體而言,要如何提高復原力呢?

可以透過後天學會

復原力,也就是「心理的復原力」,有「逆境力」或「不易受挫的心靈」等各種形容方式。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將面對困難或高度壓力時,能夠加以克服的精神力與心理機制稱為「復原力」。

目前已經證實,復原力並非是與生俱來的才能或資質,而是可以透過後天學會的。復原力之所以開始受到矚目,是源自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大屠殺倖存者所做的研究。

該研究以戰爭孤兒為對象,追蹤其往後的人生過程。在那些孤兒中,有些人深受戰爭的創傷與不安折磨,甚至有部分人失去生存意志,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人跨越痛苦的經歷,建立幸福美滿的家庭。

經歷創傷、跨越逆境

同為戰爭孤兒,歷經過相同的痛苦,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根據研究結果,跨越逆境、度過幸福人生的人,擁有對事物「能夠柔軟思考」的共通傾向。

若能擁有柔軟的思維,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事物,皆能加以接納。無論處在多麼痛苦的狀況中仍能夠「正面思考」的這種能力,在面對逆境時,抱有「一定能夠解決」這種樂觀想法的人,具有跨越痛苦經歷與創傷的能力。

復原力是各種要素混合而成的一種複合性產物。例如與家人或朋友建立互相關懷的關係,隸屬能信任的社群等,形形色色的要素結合在一起,互相扶持、共同成長而來的。

(興韻/輯)

《不要變成壞掉的大人:當世界崩壞時,我們更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作者: いっちー
出版社:台灣東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