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紓困恐淪為開倉濟眾!

戴肇洋 2021/06/08 12:06 點閱 4042 次

由於此次疫情來得又急又快,直接影響許多弱勢族群生計,5月31日立法院三讀修正紓困條例,將此次紓困4.0方案特別預算增加至4,200億元,6月3日行政院通過採取舉債編列經費2,600億元。

令人起疑的是,去年疫情相對和緩之下所撒出的紓困經費4,200億元,是否達到目標?在未見政策效益評估下,此次紓困再度與去年類似的版本舉債編列經費2,600億元,尤其在紓困經費1,866億元中包括個人紓困經費1,018億元,是否能真正讓需要協助的弱勢族群度過難關?

紓困品質粗糙

特別在疫苗取得陷入糾葛,造成社會風聲鶴唳下,未就去年紓困經費執行缺失加以調整,以及針對目前抗疫所迫切需要的醫療器材進行盤點,這種無視財政紀律或忽略社會公義,主動增加特別預算提供撒幣行徑,無疑淪為「開倉濟眾」,狂瞽愚妄心態,令人難以苟同。

先從無視財政紀律來說,打開國庫可以發現,其實空空如也。依據中央政府所編列的預算(包括特別預算)加以觀察,在提出紓困4.0方案前,中央政府110年度已經舉債5,146億元,若將此次新增舉債4200億元納入,則讓中央政府舉債達到9346億元,是過去最高舉債的99年度、4102億元兩倍以上,使得一年以上非自償性舉債累積從5.6兆元增加至6.1兆元。

債上加債令人難安

此外,如果包括預算之外舉債,例如,前瞻建設特別預算舉債8,800億元、交通部門四大作業基金舉債超過千億元、勞動部門保險舉債超過數兆元等,這些令人怵目驚心舉債數字,令人惴慄難安。

再就忽略社會公義而言,雖新增發放家庭防疫補貼,但若將不同職業類別補貼加以檢視,中低收入家庭補貼4500元、農民漁民和勞工補貼一萬元,此與營運受到衝擊超過五成企業補貼員工薪資兩萬元比較,顯然杯水車薪;尤其對更需紓困的失業者、臨時受雇者、派遣作業者、家庭勞動者補貼,遭到漠視排除,顯然重蹈去年差別待遇覆轍。

補貼呈現差別待遇

另一方面,去年僅限加入職業工會投保金額2.4萬元以下自營作業者,及沒有一定雇主勞動者補貼3萬元,今年排富放寬2.4萬元以上補貼1萬元,其中許多是住好宅、開名車的富人為取得基本保障而投保最低薪資。這種寬鬆申請、濫作人情撒幣紓困行徑,不但擴大貧富差距,也阻礙產業升級,難免予人撒公款買票的聯想。

在此同時,由於這場抗疫作戰何時始能趨緩結束,迄今難以掌握;不過,卻讓企業供應模式或經營策略的調整,以及讓勞工職場環境或工作型態之變化。

因此,在紓困思維上,除了部分經費作為短期救急之外,應該藉此透過政策補貼,讓廠商加速升級轉型,以及讓勞工構築競爭技能,此為紓困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