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假訊息查核 複雜性高

張瑞雄 2021/06/01 13:29 點閱 4014 次

某位親綠寫手在網路上怒轟PTT網站遭中共同路人入侵,並偽造疾管署「疾管家」對話,以反串發動「認知作戰」,混淆視聽,沒想到被踢爆根本是自導自演,相關留言都是自己反串,引發網友眾怒。還好網友們聰明可以抓到此假信息的源頭和作者,當事人也出面道歉,但是要如何防止或更正浩瀚的網路假信息呢?

查核機關也會不公正

有一種是採用集中式的做法,例如世界各國成立的「事實查核中心」,或是如台灣的「MyGoPen」(麥擱騙)LINE群組,針對網路上所有大量流傳的消息一一予以驗證是否為假信息。但問題是並非所有人都有空隨時到這些網站或Line帳號去看看有那些假信息,另外因為是單一民間機構,也就容易被政治滲透、收買或影響,導致不公正的事實查核結果。

再來社群媒體當然自己可以稍微把關,但如果用人工絕對緩不濟急,如果用自動化那假信息的複雜度,絕對超過任何AI系統的能力,所以我們也不能完全怪社群媒體不盡力。

公開更正反轉移話題

另一種當然就是靠網民的自覺,當假信息出現時,網民可以公開駁斥或私底下送信息通知分享此假信息的人(此人可能只是轉分享,不是源頭),但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試圖在網路上有禮貌地進行更正,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不僅錯誤信息會增加,而且內容會錯得更多,被更正的人也會產生更大的敵意。

大家可能期望透過更正會導致人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正確性的信息上。但取而代之的是,似乎遭到其他用戶的公開更正時,會讓人們的注意力從正確性轉移到了其他方面,例如尷尬或面子掛不住等社會因素。而且當更正是來自同一個團體或黨派時,其影響反而會稍大一些,這表明被更正後的負面反應並不會因為團體或黨派不同而有差異。

三種可能性

這個研究結果剛好和今年三月在「自然」雜誌刊登的一片文章的結論相反,該篇文章說大多數在網路上共享假信息的人是無意的,並且可以透過提醒正確性來改變他們的共享習慣,以增加正確信息的比例。這兩個相反的研究結果,正好顯示出如何抑制網路上那麼多假信息的複雜性。

人們為什麼在網路上傳播假信息或新聞?一種解釋是說人們分享假的信息以獲得黨派利益或引起注意;另一種觀點是說人們由於觀念混淆而意外地分享了不正確的信息;第三種可能就是純粹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在分享前先停下來思考信息的正確性。

對於第一種人散布假信息根本是故意的,對於第二種人很有可能會接受別人的善意更正,對於第三種人若被更正可能會惱羞成怒,這就是為什麼更正假信息是如此的複雜和不容易。